b体育小吃铺就5万农民致富路——福建省沙县小吃发展纪实

日期:2023-02-03 05:52 | 人气:

  b体育沙县,隶属福建省三明市,是南方山区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25万人,17万农民。然而,这样一个弹丸小城,近几年却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沙县人民靠着传统的小吃手艺演绎着自己的致富路。据统计

  沙县,隶属福建省三明市,是南方山区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25万人,17万农民。然而,这样一个弹丸小城,近几年却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沙县人民靠着传统的小吃手艺演绎着自己的致富路。据统计,沙县25万人口中,外出经营小吃人员5.2万多人,在全国开了1.3万多家小吃店。这些小吃业主们每年挣回家的钱超过6亿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70%以上。其中有近2万人获得收益后,在城里买房居住,其余的3万人带着城市的信息和气息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缩小着城市与农村的距离。

  在互联网上输入“沙县”,70%的联想词是关于“沙县小吃”。可以说,如果不是沙县小吃,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沙县。据了解,沙县小吃创于汉晋,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汉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被誉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

  “小吃是我们那儿的特色,逢年过节时,每家每户都会做出各种小吃。但外出开小吃店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北京市海淀区一家沙县小吃规范店的老板罗光华告诉记者。罗光华原是沙县一家自来水厂工人,1997年下岗后,跟着已经在福州开小吃店的姐姐开始做小吃,从业十余年来,在福州、广州、厦门、深圳、苏州、上海都干过,今年年初来到北京,开了现在这家店。

  罗光华说:“我们自己挑好了店面,就找到县驻京办,走完手续后,驻京办给我颁发了牌子,还给了3000元的创业补助资金。对于一个店面来说,3000块钱虽不算多,但我还是觉得挺温暖的。”罗光华说,“过去我们到一个新的城市总是靠着老乡之间的互相帮忙,现在有了政府在这里,总觉得自己是有靠山一样,说话也会有底气一些。”

  据了解,为培育北京市场,2008年,沙县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促发展,三年成规模”的总体要求,至2009年,在北京的沙县小吃经营标准店达600家以上。对先期在北京市发展,并达到县小吃经营规范标准的前100家,由县财政每家补助3000元。沙县驻京联络处的吴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北京的沙县小吃经营标准店已有400多家,“如果算上非标准店,北京市场估计有1000家沙县小吃。”

  沙县县委书记陈瑞喜告诉记者,沙县小吃现已形成产业规模:目前,沙县有1.8万户5.2万人在外经营沙县小吃,占全县总人口的22%和农村劳动力的60%,并带动周边地区城乡从事沙县小吃业人数近万人,沙县小吃产业年营业额超过35亿元,年纯收入6亿元以上;发展区域不断扩大,“沙县小吃”已遍及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占领”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县城,并向东南亚、美国纽约、欧洲等海外市场拓展。

  陈瑞喜介绍说,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沙县小吃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成为推进城乡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是沙县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沙县小吃经营收入2.8亿元,增长15.9%,有力地支撑了农民增收。“沙县小吃”已成为沙县对外宣传的最佳名片,享誉大江南北。

  也许是因为还没有到饭点,记者去的这家小吃店的员工边聊天边为晚上的工作准备着,一位坐在一边择菜的老人和到处跑着的一个孩子使我们不难想象,这家店依然是沙县人擅长的家族经营的模式。但记者依然清晰地感觉到这与印象中沙县小吃的一些变化:这个两层楼的门面是经过统一装修的,工作人员也穿着和沙县小吃的招牌颜色一致的统一红色服装。标准化经营,这就是沙县小吃的发展战略之一。

  陈瑞喜表示,b体育做沙县小吃,本是农民群众自发的、零散的经济活动,因此,沙县小吃中的大多数仍处在单、散、小、弱状态。“这就决定了沙县小吃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因势利导,添薪加油,规范操作。”近年来,沙县做了很多大胆探索。

  1998年,沙县就成立了管理小吃业的官方机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是沙县的一个常设机构。同时,相应地在各乡镇(街道)都设立小吃办,配备2-3名专职人员,从事小吃业的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和协调服务工作,并将组织农民培训和外出人数定为考核指标。

  小吃办成立后的头件事就是抓培训,建立“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开办了小吃制作、连锁经营知识与实际操作等不同工种技能、不同培训内容的培训班,从职业道德、经营理念、卫生管理等方面强化经营业主的培训,从业者经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沙县小吃商标准用证和商标牌匾。据了解,培训中心开班至今,已培训1万多人,其中80%人员年收入超过5万元。

  “我1996年出来开店时政府还没有设这种培训班,所以我们都是先跟着老乡学会了之后才自己开店。”罗光华的姐姐告诉记者,“我刚到福州开店时因为自己把握不好火候,做出来的东西客人都不愿意吃,没多久店就倒掉了,后来又去老乡那里学好了技术之后才又开的店。现在政府有了这样的培训机构,省得现在出来开店的年轻人再走我们当时的弯路。”

  在抓培训的同时,沙县还开展了品牌认定,来提升品牌知名度。为了营造发展沙县小吃业的浓厚氛围,沙县借开展重大节日、展会,有效扩大沙县小吃在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1997年以来,沙县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盛大的小吃文化节,2003年12月,中国饭店协会授予沙县“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6年12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沙县“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

  此外,沙县还把推进小吃经营标准化实施工作列为小吃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沙县小吃比较多的城市,依托当地烹饪协会逐步组建在外行业管理组织,b体育着力发展“一乡一城一队伍”、“一乡一城一组织”,建立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截至2008年年底,沙县在全国各地培育的沙县小吃经营标准店达到了1019家。

  “县政府号召我们规范化经营,招牌、服装统一、装修要求也高,投资自然多一点,但是这样才真的体会到自己当老板的感觉。”罗光华笑着告诉记者,“过去是又当伙计又当老板,什么活都得自己干,现在分工很明确,而且县里做了很多宣传工作,让我们也有了品牌意识,我们也想保护好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

  不仅如此,规范化经营以后,卫生、服务各方面条件提高了,客人的档次也有变化,“以前食客大多是打工的人,现在一些白领也会光顾,我感觉我们店的档次也提高了,客流量也更加稳定。”罗光华说。

  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各地餐饮业都不同程度地亮起红灯。然而,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沙县小吃的影响不大。陈瑞喜告诉记者,沙县小吃之所以能够以如此强劲的态势发展,得益于沙县小吃早期制定的发展方略——“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依托‘四大’、服务‘四群’。”就是依托各大、中城市的车站、码头,各大机关的宿舍区,大中学校的附近和大中型企业的生活区及旁边的居民区,专门服务在企业干活的“打工族”,在机关工作的“上班族”,在学校念书的“学生族”和一般群众的“平民族”四大“族群”。并根据所在地消费者群体的饮食习惯,及时调整品种、口味,使小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

  有关资料显示,沙县小吃的创业者一般在外面干五六年后大都回到沙县县城,进而在城里买房,再创业。陈瑞喜把这种现象称为“一场现代版的农村包围城市”。

  陈瑞喜告诉记者,小吃业主长年在全国各大城市闯荡,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每年6亿元的资金,更为可贵的还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理念。这些有资金、有理念的小吃业主,已成为沙县活力的一部分。目前,全县小吃业主返乡创业,范围涉及工业、种养殖、运输、饮食服务等各个方面,由返乡小吃业主创办的企业达300多家,有力地激活了沙县民间资本。

  小吃业成为了沙县的主要支柱产业,还迅速推动城镇化进程。沙县城关近六成商品房都是小吃业主购买的,极大地拉动了沙县的内需。沙县进城务工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下,以小吃进城起家,谋求了大发展,颠覆了农民工旧有形象。

  为吸引小吃业主“凤还巢”,近年来,沙县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服务扶持政策措施。陈瑞喜介绍说,县里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项目策划专项经费,对返乡农民自己完成的项目策划,给予编制经费50%补贴。县财政还专门安排200万元用于贴息贷款,全力支持小吃业主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以沙县小吃开创了农民务工的新格局。

  近年来,沙县借助独特的小吃资源,将小吃与旅游有机结合,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陈瑞喜称,自2008年起,县委县政府将每年12月8日举办的“沙县小吃文化节”提升为“沙县小吃文化旅游节”,突出“小吃文化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以小吃吸引游客,带动景区旅游,努力将沙县打造成为中国展示“小吃文化”最具魅力的旅游县城。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b体育流程

免费咨询

提供图纸

免费设计

免费报价

无忧安装

终身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