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散b体育文
日期:2023-09-01 18:39 | 人气:
b体育进入冬天,日子仿佛一下子飞起来。特别是在乡下,日子更快。人情多得一个接一个,酒席一场接着一场吃。七姑八姨喜得孙子新添人丁,老舅过寿,老表过三十六,老小外家,左邻右舍,红白喜事,一家挨一家排列组合着。秦岭大山里人,永远打不倒的乡俗与人情世故,千年约定,捆绑一起,舌尖率先,钞票开路。即使砸锅卖铁,也得凑个人气,人情世故,断然不可忽略省却。
前几天,堂弟打来电话,说准备给叔父过八十三岁大寿。虽然说只是让我知道一下,不必回去,只是怕后面我知道了会埋怨他云云。那怎么行呢?叔父勤劳辛苦一生,在我的记忆里,热闹操办过生日,这还是第一次。七十三,八十四是老年人的门坎儿,借此冲冲喜,让老人家乐一乐,安度晚年,也是做儿女者应尽的孝心。老人能吃多少?还不是让客人们吃吃喝喝,让儿女们风光体面,顺便赚得孝子美名!操办红白喜事儿,早已成为乡俗,为人晚辈者,及时回去,为老人祝寿,责无旁贷。
走进村子,强劲的吃喝风扑面而来,漫游涌动,风速不减往昔平常。对于主家,是自家吃自己;对于客人,也算是为地方经济振兴做一点贡献嘛。五千年中华文明,从麦子的记忆,到稻梁的陶醉,到果蔬的漂香,再到农耕民族对于美食依恋与不断推陈出新,令人一提起酒席就胃口大增,精神亢奋。在记忆深处,总希望天天有酒席吃。乡间美食的强烈诱惑力,扎根在童年的记忆里,有了美食回味,不论走到天涯海角,谁还会生发浓浓的乡愁?对于乡村酒席美食的记忆,总是遗憾多于感叹,感叹自己非天才作家,如若是的话,发誓一定写出欧洲人引以为骄傲的万卷羊皮书,令全世界的美食家为之倾倒,蜂拥而起羡慕嫉妒恨去吧!
在小镇的酒楼待客,客人们须赶上十多里路程。从自己村子到小镇,多是乘摩托出行。比起在农村待客坐大席,一坐一大场、一村全聚集、一家祖孙三代齐上阵,往往一家人就坐一桌子的强大阵容,显得精练多了。来客多是大男人,男女聚桌而坐,水酒饮料,爪子糖果香烟,一样也不能少。菜肴是八凉八热,满盘子满碗。说是给耄耋老人过生日,还不如说是给客人嘴巴过生日;说是过喜事儿,还不如说给各自兜里的钞票开欢送会。
酒席上菜肴色味香型量,颇合客人胃口,味道不错,经济实惠,虽与城市大酒店饭菜味道没法比,终究是在小镇文明的窗口,品尝文明的菜肴。客人们大都是一个村子的,为了一个共同革命目标,吃好喝好,酒满心诚,菜香留客。客人大老远的来了,不让其吃好喝好,就是主家缺位,会令主家心里不安的
坐在席上,吃着喝着,我立马心猿意马起来。回味起儿时的乡下红白喜事场面。虽然物质匮乏时代,富裕人家操办酒席,总还是会办得风光一些。客人们坐满一大场,熙熙攘攘,那是最令人向往、称做十三花子的酒席,八凉五热,色彩斑斓,香味香形诱人,上菜开席,筷子舞动,只听得一片咂咂声。人人满脸红光,个个嘴角泛油,喜洋洋的乐;醉得像红脸关公一样者,东倒西歪,满嘴胡说,肯定是好一口的中年人。白酒是纯粮酿造,也许店小二偷偷掺兑了一些水份?怎奈白酒是个融合力极强的东西,与大肉相生相克,与主食为伍,与蔬菜为伴,不在乎水来占自己便宜,偷自己风光,不妒恨菜肴抢占自己镜头。
经济条件稍差者,能弄出个豆腐席,也不赖。纯粹的豆腐菜,上一碗豆腐,下一碗豆腐,干的湿的,汤的炸的,烩的炒的,煎的炖的,所用调料,不过食油食盐生姜辣椒大蒜大葱柿子醋。菜品林林总总,出神入化,令人感叹困难时期舌尖中国,照样魅力无穷,光芒四射。乡下土厨子,正儿八经土生土长土农民,将一大块豆腐能弄出个满盘满桌豆腐宴,白里透红,青红相间,红汤耀眼,五光十色,令人拍手叫绝,腮腺涌动。
想想看,这乡村美食,单一道菜的名字,就令人浮想联翩。白菜烩豆腐,青菜小炒油炸豆腐丝,烩豆腐丸子,麻辣豆腐,菜豆腐酒饱饭足,再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菠菜豆腐汤,红油在汤里闪亮,菠菜在其间冲浪,葱花在汤上漂香,生姜调合面在里面散发热量。寒冷的冬天,正坐着吃酒席,猛然间狂风大作,温度骤降,大雪飘零,一碗滚烫豆腐汤,足令人周身热血沸腾,末梢神经通上电流一样暖和脉动,御寒祛冷,心口暖融融的舒服。
那豆腐家族集体亮相,不亚于当今任何一场选秀赛美大荟萃,吸引人眼球。豆腐家族秀一秀好身段,亮一亮好成色,品一品美滋味,即使已经醉眼朦胧,神志飘飘忽者,仍然会回味一桌美食的力量,一道豆腐菜的色味香形。客人虽不能具体概括出一桌美食的文化特长,胃口却知道那道菜早已穿行于胃肠的深处,胃肠已隆重欢迎他们的到来;那道菜勉强被胃肠接纳
农人自种的大豆小麦谷子高粱还有荞麦绿豆红小豆,自已种植的红白萝卜大白菜,土豆红薯。那时还没有太多的农药,也不会有今天谈虎色变的转基因食品,人虽然活得比较清苦,但却生活得健康放心
劝酒的来了,一个村的,虽然不胜酒力,也只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以尽客主之宜,否则会被误认为看不起客人。该喝不喝,是要被客人怪罪的。
乾隆皇帝的汉学文化根柢深厚。除了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汉诗之外,他也算得上是个美食家。他见多识广,是个“吃货”,评得出道道,议得出点子,也出得了“难题”。这个“天下一哥”,在他三下江南的时候,留下不少跟美食结缘的典故。
江苏的泰州地处中国的南北之间,兼容并蓄,加入泰州本土独有口味,用特制的紫铜模具,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芝麻、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制成的梅花糕,据说源于明朝一位叫张四的师傅,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著名的小吃。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戚桥茶干是盐城市阜宁县的豆制品特产,褐色,有圆形、方块状、片状等,类似潮州的“姑苏香腐”。
相传,清乾隆皇帝微服南下私访时偶患风寒,饮食无味。后一地方官员献上戚桥“歪子”茶干,乾隆品尝后,顿觉滋味鲜美,食欲大增,欣然题下“豆干之王,醒目提神”八个大字,自此被定为宫廷贡品。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扬州知府差人到盐城东台沿海采购文蛤。炒文蛤。此菜以文蛤肉文火煨汤,辅以香菇、笋丁,鲜美爽口。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从未品尝过这等味美的佳肴,连称:“美哉!美哉!”即兴写下了“天下第一鲜”几个大字。此后文蛤作为贡品,成为皇宫的席上珍馔,名声大振。据说如果到海边尝野餐风味,在沙滩上置一铁板,将活文蛤放在烧红的铁板上烤熟,原汁原味,食之更别有一番风趣呢!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涟水时,饥肠辘辘,竟问有无素鸡可吃。鸡本来就属荤,哪来的素鸡?乾隆此一问,问得够“刁”的了。可偏偏涟水城有位姓姚的师傅绞尽脑汁,真的做出一盘晶莹透明,如酥的“素鸡”,吃得皇帝老子头上都冒出“蒸汽”来,赞不绝口。涟水鸡糕从此出了名。
鸡糕又叫“素鸡”,取其口味清雅、色泽鲜明。人皆以为“食之有幸”,大有“鲈鱼堪脍”之奇情。为何鸡糕有如酥,细腻上口的特点?原来制作鸡糕是以鸡胸脯肉为主料,加上十多种调味品制作而成,其主要工序是把鸡胸脯肉与鳜鱼肉放在清水里浸泡去掉血水,使之洁白如玉,然后捞起晾干,斩成肉泥,把鸡蛋清放在肉泥里,再把扑碎的山药,鲜虾仁与鲜粉及调味品一起放人,充分搅拌使之均匀,成为白色黏糊状,按一寸左右的厚度推在笼上备蒸。将蛋黄均匀地摊在笼中的肉糊上面,小火蒸熟,取出冷却后即成鸡糕。切成块子备用,待到做菜时,再切成薄而透明的片子,开水下锅,一滚即盛盘。
家乡,永远是我一生最为眷恋的土地,那土地也不管它有多么贫瘠,她依然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记忆。我的家乡红城,曾经土得让外人直呼她乌兰大屯,可我却爱这称呼,这称呼让我倍感家乡的质朴、安逸、祥和。家乡,有着让我难以忘怀的山水草木和诸多的民俗风情,这当中,必然少不了家乡的美食美味了。
说起家乡的美食美味,无论吃遍天涯海角,都不能满足我的食欲;无论吃遍山珍海味,依然有饥肠辘辘之感。也许带有偏见之人会说,那是你吃当地饭菜习惯了。这有一定道理,也不全然。家常便饭那是习惯,而美味则不然,家乡的美味就像开在草原的野花,绽放着独自的芳香。因为家乡虽小,那美食美味的文化却源远流长,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已经流淌在我的血脉里了。所以热爱家乡的美食绝非单纯的习惯,这种眷恋家乡美食是缘自对它独特加工制作工艺而产生的色香味的依恋,是对家乡美食文化情感的依恋。
我的发小工作以后就离开了家乡到了通辽,按说地域差别并不大,可他们一家三口每次省亲回到家乡,亲朋好友相聚,点菜时他都特别交代点一盘锅包肉。开始我多有疑惑而不解,后来他妻子对我说,我们在通辽所有去过的饭店,都点过锅包肉,就是做不出来乌兰浩特饭店锅包肉那味道。她还说,在乌兰浩特,只要有点档次的饭点餐厅,那锅包肉就能让我吃到家乡的独特风味,才能满足我对锅包肉的食欲。后来我去外地特意尝试过,家乡的锅包肉,的确有它自己的风味,虽然从地域讲都是东北菜,可家乡久而久之流传的工艺自然就形成了狭义上的风格味道,这味道就留在了家乡人的舌尖上,留在了你的嗅觉里。
家乡的美食还有它独特的民族风味,因为家乡聚居着17个少数民族,这当中,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蒙古族的美食美味。蒙古族风味美食如今已是红城最具特色的美食了。那烤全羊烤牛排能登上国宴大雅之堂的暂且不说,让我情有独钟的是蒙古馅饼。我第一次吃到蒙古馅饼,还是我在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在乌兰大街赫赫有名的民族饭店吃到的。让我记忆如初的是那馅饼的皮,薄如蝉翼,透着外面的皮里面的馅清晰可见,仿佛水晶一般玲珑剔透,一张张叠罗在盘子里,十分诱人。用筷子挑起一张软软的柔柔的,咬上一口,嫩嫩的香香的,简直无法想象是怎么烙出来的。少年的美味初尝,那香味想起来似乎依然萦绕在我的口腔里,不可忘怀。
如今已入天命之年,工作学习去外地感受异域饮食的经历可谓颇丰,不管多么丰盛的饕餮宴会,留给我的大都是视觉的猎奇和刺激,无法满足我对家乡锅包肉、羊汤、蒙古馅饼如数家珍一样美食美味的渴望。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那天,我看同事小冯在微信上晒他母亲快递过来的腊肠。
小冯拍的照片上,足足两大兜腊肠,塑封得好好的。他写了几行字:“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快递速度,大前天我母亲赶制的腊肠,今天就到了我身边。闻到腊肠的味道,立即想起妈妈的味道,想起故乡的味道。不由想起小时候过年,母亲做腊肠,我跟在她的身后。母亲见我馋,总是让我吃第一口腊肠。那时候的年味儿,浓浓的”
小冯此番大晒故乡味道,立即引起大家的兴趣,纷纷留言点赞。过了几分钟,小刘也晒出她家快递过来的年糕。“快递现在还在路上,预计明天到达,可是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了。照片是我老妈拍的,我先借来一用。还别说,单看这照片,我都能闻到年糕那浓浓的、甜甜的味道。吃不到老妈的年糕,总觉得年没法过似的。还好有快递,就地过年,也能过出家的味道来”
这些天里,就地过年的朋友们,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家乡的美味。我们中国人的年,很大一部分在舌尖上b体育,毕竟民以食为天嘛。美食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时候,无需语言,一顿美食足以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母亲为归来的游子做一碗水饺,妻子为回家的丈夫下一碗面条,千言万语都浓缩在熟悉的味道里。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味道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无论你走多远,即使飞越万水千山,甚至是远涉重洋,故乡的味道都深深烙印在味蕾上。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其实很大一部分是饮食习惯的不适应。当然,有的人在某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也会逐渐适应当地的饮食。但异乡的食物再美味,也不如故乡的味道来得自然亲切和舒服熨帖。你有过这种感受吗?在异地他乡突然吃到故乡的小吃,口味还很纯正。当美味滑上舌尖的那一刻,你一定会觉得有眼泪在不由自主往外涌,就像孩子突然见到母亲般,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幸福突然从天而降,那种巨大的喜悦让人情难自禁。
故乡的味道,是我们的味蕾上永远的眷恋。年深日久,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结。难怪有人说如果不尝尝妈妈的味道,就觉得年没法过。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味依旧,每年我们都在美食的隆重仪式中把年过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今年大部分人选择了就地过年,故乡的味道,通过快递的方式,先后抵达身边。想来这种方式也很神奇,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美食大派送。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段时间,祖国的八方美食一定在默默做着一场盛况空前的大交汇:南方的美食被快递到北方,北方的美食被快递到南方,东部的美食被快递到西部,西部的美食被快递到东部。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美食一路辗转,跨过万水千山,奔着一份浓浓的惦念而去,传递着一份深深的牵挂。当美食抵达的时候,便又多了一种特殊的浓郁的美味。那里面的深情厚爱,足以慰藉每一个在外过年的游子。有故乡的味道在,心就安了,此心安处即是年。
快递而来的故乡味道,让我们品尝到了这个年别样的美味,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怀。
如果问什么是美食,不同的人,他们给出的答案必定是不同的。先不说面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山上长的、水里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单就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基本味道来说,张三李四和王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已经是大相径庭。这就好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不过,虽然人之看法各有不同,但稍加归纳便不难发现,这里其实都还是有着可供把握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看重食材和做工。认为不管什么东西,首要的是要食材好,好的食材加上好的做工,做出来的饭菜才香喷喷,食材和做工是美食形成的基本要素。美食家们坐而论道,很多情况下,其实也都是围绕着食材和做工来谈色、香、味和形、意、养。
我承认美食是做出来的。再好的食材,如果没有“巧媳妇”蒸、煮、炖、炸,最终都只能算是一盘食物,毫无生气。但我同时又要强调,美食更是吃出来的。做出来的东西,是用来吃,而不是摆着让人看的。只有人们张开嘴巴去吃,吃过之后还赞不绝口,进而大家都能从中获得物质力量和精神安慰,这样的食物,方能称得上美食。
因此可以说,食物美不美,不单取决于胃口,还取决于心境和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心境和情感是我们进食时分享老天给我们亮出来的日和月、光与影。心境不好,再好的食物也食不甘味,吃进嘴里味同嚼蜡;心境好,粗茶淡饭也能把人吃得余味无穷、意味深长,吃得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所以人们都喜欢在良好的心境下进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很多时候不喜欢独食,而是喜欢共享。友人是生活里的一缕阳光,遇着好东西,与友人一起品尝,觥筹交错间,再无聊的日子也光芒四射了。可以想见,无论是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无不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渴望,在他们眼里,没有友人的出现,再好的美酒也是白水一碗。
而亲情,更是胃口开合的总闸门。因此只要说到美食,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母亲做出来的饭菜,自然要把渴望的眼神深情地投向大年三十那个大家围坐一起、热气腾腾的晚上;而当亲人忧郁落泪,尤其是当父母老了,牙掉光了,再好的东西也不想吃的时候,过去那些我们津津乐道的美食,也都会化为云烟,变得索然无味。
多数令人念念不忘的美食,总是在不经意间,于无心插柳之时悄然而生。老家福建晋江的咸冬蟹,正是如此。
乡间过年,走家串户是必然的。家里来了客人,自然得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蟹这一类美食,在小时候的生活中,是难得一尝的。唯有在过年前后,家里备上一些螃蟹,等来了贵客,它们就派上用场了。
那些年,家里的螃蟹,多数都进了客人们的肚子。螃蟹一端上桌,细心的母亲便会一一抓出来,剥掉蟹壳,将其余部分放在客人面前。一顿饭吃完,螃蟹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连蟹腿都不剩,唯有一旁的蟹壳似乎在提醒着我们,刚才的客人经历了一番味蕾的绝佳享受。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郁闷的。苦日子里头,蟹是如假包换的奢侈品,唯有贵客临门,饭桌上才会出现螃蟹。当然,孩子们还有另一种美食,就是咸冬蟹。
咸冬蟹,虽有个蟹字,但已经彻底与蟹肉无缘。正月里,家里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一个正月过下来,蟹壳堆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将这些蟹壳撒上盐巴和调料,晒干,就成了咸冬蟹。
在冬天与春天交换之际,天气时冷时暖。吃晚饭时,饭桌上都会放一个小炉子。母亲把噙满蟹膏的蟹壳做成咸冬蟹后,每天晚饭时,拿出两三个蟹壳放在炉子上。等蟹壳渐渐热了,母亲就往每个壳里头打上两个鸡蛋。蟹膏的咸香、鸡蛋的蛋香,在炉火滋滋的烘烤下,飘溢在依旧带着寒气的空气中,令人食指大动。
这样的时光,对于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父亲喜欢小酌几杯,抿一口酒,夹一筷子蟹膏煎蛋,脸上满是惬意和知足;而孩子们错过美味蟹肉的遗憾,在咸冬蟹上炉的那一刻,也终于得到了补偿。
无数个这样的夜晚,眼看着蟹壳里的鸡蛋和蟹膏越来越少,嘴巴不甜的我一反常态,一口一个地叫着父亲。父亲微醺的脸上满是笑意,禁不住我的叫唤,一筷又一筷地把鸡蛋往我口中送来,直至蟹壳都一干二净,我们意犹未尽。
如今,日子虽然好了,但在我们家中,吃螃蟹留蟹壳依旧是不变的习惯。小火炉虽然变成了烤肉架,但是不变的,仍是浓浓的温馨家常味。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具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中国的乡村,令人心旷神怡;中国的舞蹈,令人如痴如醉。
“民以食为天”。解析中国自然是少不了介绍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饮食喜好自然也不同。广州的虾饺、海南的海南粉、桂林的米粉、山东的煎包、云南的过桥米线、北京的烤鸭各式各样的美食简直是应有尽有。中国的美食更加讲究精,精也就是精致,包括各种配菜、汤料,摆式都要精挑细选,精益求精,目的在于让人看到就胃口大开。搭配时要着重注意色彩,一般来说绿色是最招人喜爱的,所以配菜以绿色居多。所以说,中国的美食就好像工艺品,就算看着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不必说吃起来时那津津有味了。
说过美食,就再来看看我们美丽的乡村。乡村的美食是独具特色,毋庸置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地上投下的斑驳的树影,听着耳边清脆的蝉叫,地里的庄稼都整齐地排列着,随着风儿轻柔地舞动它们柔软的腰肢,翩翩起舞,自由潇洒。或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纵情奔跑,放肆歌唱,让心在天地间游走不受束缚。若是累了,便可以躺在草地上,看云卷云舒。傍晚,还能看到太阳散尽光辉后,依依不舍的落下。而且乡村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美丽的村民,这些淳朴善良的人们,辛勤劳动,用双手换取食物。他们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内心的美丽自是不必言说。虽然他们没有美丽的衣服,但他们有美丽的心灵。这也是一道乡村的美丽风景。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具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中国的乡村,令人心旷神怡;中国的舞蹈,令人如痴如醉。
当吃和住都安排妥当了,就需要丰富我们的娱乐生活了。广场舞自是其中翘楚,简直火遍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而且这个舞蹈不属于青年人,放眼望去,舞者的眼角都或多或少有几道鱼尾纹,头上也有些许银丝。这些不再年轻、不再貌美的人们,伴随着音乐舞动着自己的身躯,他们舞出了火的热烈、风的张扬和水的柔和,她们舞出了曾经的活力与青春,舞出了年少的勇气与内心的渴望。而且,广场舞可以锻炼身体,使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还能扩大他们的交友范围,总而言之,广场舞是一个火遍中国的娱乐活动。
中国的美丽有目共睹,名副其实,中国的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这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人们去发现,揭开一层又一层的面纱,你才可以看到它神秘的面貌。
解析中国,这是一个浩大而又细致的工作,中华民族是一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国度,而我解析的中国,不过是它的冰山一角罢了。
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对面食可谓是情有独钟,尤其是山西的面食早就想吃个痛快。恰逢今年春节空闲,一家人便选择了到他乡过年。于是,大年初一早晨吃罢饺子便驱车直奔太原。节日的高速公路畅通无阻,偶尔有一两辆车通过,让第一次开车上高速的儿子欣喜若狂,我们的担心成了多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太原。
停车后直奔饭店,迫不及待地点了扯面、臊子面和抿尖三碗不同风味的面条外加两样小菜。一家人三碗面条轮流品尝风味。游完晋祠后,儿子领我们直奔小吃一条街。打眼望去,楼阁牌坊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古色古香,仿明清建筑和汇聚八方风味的小吃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节日的街道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熙熙攘攘的人群,加之小贩的吆喝声,让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这里真是吃货的天下、年轻人的地盘,烧、烤、涮、炖、煮、炸一应俱全,就连冰激凌也是别具特色。最喜面食的我,坐在一家当地饭店点了油泼面痛快地吃了起来。
次日直奔平遥古城,灰砖灰瓦的城墙和民居很具特色。街上香草糯米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禁不住买一个尝尝。满街打着风味小吃招牌的饭店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最后我们选择了一家当地饭店,品尝了栲栳栳、平遥牛肉、碗秃以及刀削面。夜晚在住处附近,品尝了莲菜水饺和酱肉水饺,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如果说城市有味道的话,那么一座城的历史就渗透在老城巷陌间的美食里。吃的是味道,品的是历史。然而,最具特色的还是那乡间美味。最后一站,我们到了昔阳县的大寨村。窑洞依旧,梯田仍在,大寨人的精神永存,以旅游业发展起来的大寨村让村民们扬眉吐气。坐在窑洞里吃着农家小笨鸡、田间野兔、炒莜面鱼儿,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小时候在农村,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饺子、吃肉,一饱口福,平日里,我们这些嘴馋的孩子,却总是能找到美食。
家乡是大平原,没有山川,没有河流,也就没有山珍,没有鱼虾,但是大自然并不缺少可吃的东西。比如在小树林里掏鸟蛋,在屋檐下捉麻雀,或烧或煮打打牙祭,吃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一种难以拒绝的诱惑。
放学后,到地里去,挖红薯、偷花生、掰玉米穗,用小铲子掏个洞,找来柴禾烧着吃,吃得嘴上黑乎乎的。我们还在草丛中捉蚂蚱。捉蚂蚱用手抓,脱了鞋,用鞋拍,然后放在火堆上烧得焦黄焦黄的,有一股香香的气息钻进鼻孔。渴了钻进玉米田,找一棵不长玉米的空棵,就变成了甘蔗,咂吸甜甜的汁水。幸运的还能在草丛中找到野瓜,香香甜甜的,能吃饱肚子。
夏天的晚上,我们到村头的小树林里捉知了猴。天一黑,知了猴就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变成蝉。我们摸到知了猴,回到家用油煎炸。因为少,几个人分着吃,却有滋有味。如今城里的酒店有“炸金蝉”这道菜,尽可饕餮,却没了童年的味道。
冬天里,天寒地冻,田野上没有可以吃的了。我们在街上玩累了,饿了,就抓一个玉米面馒头,在馒头中间挖个小坑,放进去一些盐,再把香油滴到盐上面,掰下一块馒头蘸着吃,香香的,咸咸的。那时候的乡村街头,经常看到一个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手里拿着馒头,蘸着油盐,一边吃,一边玩耍。
还有的把煮熟的红薯切成片,在窗户台上晾晒成红薯干,装在口袋里,闲暇取出来嚼着吃,非常筋道,成了我们的零食。我们把这种零食称作“筋红薯干”。记得小时候一个同学弄坏了我的铅笔,赔了我几块筋红薯干,我才饶过了他。
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家是把晾干的红辣椒,放进灶膛里慢慢焙干,焦糊糊的,搓成粉状,用米汤调和,拿馒头蘸着吃。辣椒很开胃,让人面对难以下咽的高粱面馒头食欲大增。我们不想吃,大人们就开导我们说,黑馍馍,蘸辣椒,越吃越上膘。
冬天里还有一道美食就是焦馒头片。家家有煤火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用菜刀把馒头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在炉火边上,第二天醒来,馒头片就变成焦黄的了。背着书包上学去,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嚼着馒头片。到了学校,同学之间还交换着吃,教室里会响起嚼馒头片的大合唱,氤氲着诱人的焦香。
最难忘的是烧“gujue”。这是发音,我不知道该咋写这两个字。家里做饭头的时候,我们就盼着能剩一点面团,尤其是白面。母亲会把面团揉搓成条状,缠绕在高粱秸秆上,埋进灶膛里的热灰中,过一会儿取出来,面团被烧熟了,我就高兴地拿着,跑到大街上细细品尝,炫耀这种奢侈的吃法。
有时候街上有“嘣爆米花”的,就端着一碗玉米,递过去一毛钱的加工费,背回来半袋子爆米花。如果口袋里有几分钱,买糖稀,用高粱秸秆不停地搅动,直到糖稀发白,变得粘稠再慢慢吃掉。
童年的农村虽然不富裕,却总是能吃出花样来,充满着无限乐趣,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譬如,延城曾有山西人于胜利街开了家山西餐馆,虽然欢呼者雀跃包括我亦奔走相告,隔三差五便前往饕餮一番,然而,恐怕是缺乏信息传播,问津者终于寡,居然最终关闭。
然而,山西面食可是闻名天下:龙须面、一根面、饸饹面、小轮车刀削面多达几百种;一场面食宴,惊艳天下人!故人们言:山西面食宴是“黄河烹饪文化之魂”;我就非常喜欢陕西的酸辣面、裤带面、鱼揪面
关于面食的精美散文,海了去,别的不说,莫言就写了若干篇称道北方面食的美文,堪称雄文莫言写了散文《吃相凶恶》,写了小说《粮食》,写了中长篇《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国》等等,都离不开“吃”。“吃”,成了莫言作品的关键密码。
面食原料也多: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品种也令人看花了眼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北方人吃了一辈子,也吃不够、吃不尽、吃不厌!
咱南方呢,大米品种其实都差不了太多,无非就是粳米、糯米等等。因此,面对面食美食浩浩荡荡的阵势,南方大米美食有点儿像小媳妇,低眉顺眼,无声无息,至多在自家厨房里小声吆喝一两句,连老鼠都不一定能够听到。
然而,情况终于出现了:前些天的一回,我们南平烹饪协会在建瓯迪口一家酒店吃饭,虽然红烧竹鼠、油炸蜂蛹、家养老番鸭等各色美食令人眼花缭乱,食窦大开;但是,一道主食却依然猛地让我吃了一惊:若面条,却韧性十足;似粉丝,却宽大长挑。吃起来,口感很好,绵柔且富有弹性,味道自然鲜美,不晓得厨师是用了何种方法烹制的?但我更感兴趣的是:此种美食名甚字谁?怎么此前从来不曾见过呢?连本土美食居然初次闻知,吾岂不是孤陋寡闻乎?
“锣面!”一个响亮的称呼跃入我的耳帘主人如是告知。锣面者,米浆敷于锣状物具,再投入沸水,乃成锣面。
我细致品味锣面的精致美味:细腻、柔绵、软韧;兴许是用了家养老番鸭汤来捞制的?汤头鲜美至极,芬馥浓郁;而锣面与北方美食的区别在于,锣面也柔韧,也顺溜,也具弹性,但是锣面更因为软绵的品性,佐料汤头更易浸入锣面的内部,于是,锣面的鲜美更加深入,更加凸显,一下子抵达味蕾的深处,抵达食客的心灵!妙哉美哉!
是日傍晚,我们一干人随南平市烹饪协会吕会长,又于南山镇南粮酒店晚餐,再次遭遇锣面。与午餐锣面的烹饪不同,晚餐的锣面是汤面:老坛酸菜、鸡汤(抑或是猪脚熬制的高汤?),香、鲜、微辣、微酸,简直是提神,提升强有力地提升饕餮美食的精神!
我天生对吃没什么要求,简单朴素,裹腹而已。我认为花时间做一顿吃食,是很不“理智”的事情。身边有朋友为排解情绪而不停吃吃吃,我很不以为然发泄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何必折磨那个每天辛苦工作的胃?有朋友就我寡淡的食欲发表感言:日子粗糙,生活没有激情,缺少生命的活力!我当然不认同,我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着呢!
当我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不用住单位宿舍以后,我尝试着让自己做做吃食,也不枉费我那设备齐全、装修精致的厨房。学会了做菜,总得显摆一下自己的厨艺吧,于是发微博广而告之:今晚好菜伺候,欢迎报名品尝,只取前三!朋友做“扶墙”状来了,饭毕美滋滋地剔着牙,然后口吐莲花般提出“整改建议”一二三,我凝神聆听,牢记在心。朋友对我的表现很是满意,而我,也在充满烟火气的饭菜里,觉得生活不错。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被我看得烂熟于心,因此也对我影响颇深,食物不光是裹腹和满足口腹之欲,它还承载着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生活态度、情感表达的功能,我开始理解食物在特定空间里特定的意义,就如我理解父母对那个我誓死想逃离的落后山村的不舍。喜欢读《红楼梦》,以前只爱看里面的美诗词,如今也关注里面关于美食的文字段落,曹雪芹把美食写得眼花缭乱,一道“茄鲞”繁缛至极,也极具诱惑,我甚至能透过纸面嗅到菜品的香气。
开始喜欢写美食的文字,喜欢作者笔下活色生香的日子,喜欢他们用美食表达情感的方式。某日深夜无眠,我晒了一张美食图在微博,并配文字若干:忽然很想回到遥远的山村,吃一碗母亲做的手擀面。没想到在深更半夜引起众多朋友留言,大家纷纷回忆起记忆中的美味,其中有一条留言深深打动了我:还记得围着母亲呆在厨房的日子,看着她摊煎饼、炸年糕、汆丸子,趁着母亲不注意,拿上一块放嘴里的窃喜,这份喜悦已经久违,那份滋味却长长久久地印在心间。
儿时养成的习惯,深入骨髓难以改变,心心念念中,该远走的滋味不会回来,失去了就失去了,如同那些旧时光,过去了就过去了,能留下记忆,已然不错。
泰戈尔说:爱情如此美好,值得灵魂为之碎骨。我想,这种感受和美食给人的美妙体验很相似。
热爱美食的女人内心一定充满了热情,而那些喜欢创造美食的女人,除了对美食的溺爱,还有一份对味道的执着和尊重,以及对爱人的细致关怀和深深爱意。
制作美食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充满了美丽期待的过程,怀着一份真挚,一份专注,一份耐心,期待着那份“色香味”的诞生。
你先要很细心地挑选新鲜的主食材,还要用艺术的眼光去选择各种搭配的辅食材,让那些看似毫不搭界的食材,因为你的奇思妙想完美地邂逅到一起。然后在你的巧手创作后,获得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妙惊喜。这时候,你的美食除了满足挑剔的舌头,灵敏的鼻子,同时也愉悦了食者的眼睛,成为可眼、可鼻、可口的美味佳肴。
为了把食物的美丽精髓全部融入到你的作品中,你要练就“煎、炖、焖、炒”等十八般武艺,加上油盐酱醋等调料的巧妙调和,借助八角茴香花椒等香料的奇异催化,制作出让你心满意足的雏形。然后,加上别具一格的艺术造型,浑然天成的盘碟,最终才能成就一盘美感和味感并存的,让人食指大动,回味无穷的完美作品。
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你眼神专注,全心全意,灵感焕发,你的美好,你的细致,你的诗意,你的智慧,你的深情,都体现在你的美食中。当食物的芳香渐渐在厨房飘散出来,心底里的喜悦也随之升腾蔓延。
孔子说: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人的生命离不开美食和爱情。美食和爱情结合在一起,也会迸发出让人心潮澎湃,余味悠长的美妙火花,用心,专注,诚挚,才能煲出爱情的美好滋味。所以有人说:美食和爱情,两者都不可辜负。
当你和心爱的人一起品尝你倾心制作的浪漫晚餐时,看着他满足舒心的盈盈笑脸,听着他夫复何求的幸福感叹,随着食物散发的诱人香味,浪漫也变得美味,爱情也变得芬芳。在爱情中品味美食,在美食中体会爱情。只想着“万种温馨由我醉,千篇浪漫为卿吟”。
就在这样的一餐、一饭中,这份人间的烟火味,会让人产生岁月静好的悠然幸福,和相濡以沫的踏实安宁。平凡而深情,朴实而真挚。也许这样的美味晚餐,这样的美好相伴,这样的温馨夜晚,很久很久以后,都会留存在你们的心底深处吧。
出浠水县城往东30里地,有个神奇美妙的地方城角桥村,弹丸之地、古韵景观、星罗棋布,见证历史繁华;时尚风貌、美不胜收,印证家园美景。是个走过、路过、不可错过游历的好地方。
先说古韵。独特的地理位置,交错的水系、茂密的森林、错落的村庄、向善的百姓、网状的小路,铸就了城角桥非凡的神奇。东西南北四水汇聚呈倒水之态。大桥、小桥、木桥、石桥纵横相连,融自然之景。始建于唐代岳庙“城角都殿”,历经沧桑,七毁七修。“万年台”,庙会会期必唱大戏成定律,其间人流如潮、商贾云集、市井繁荣。相传明万历年间,城角庙会开锣,适逢朝官周斗恒回乡省亲,落第才子钱贾,漂泊至浠。在《苏秦不中》中扮演苏秦,举动很不寻常。周斗恒找来问话,钱贾说明原委,周劝他赴浙江再考,果中状元。不料,周斗恒违反规制而命送黄泉,酿成悲喜剧,悲成千古冤案,喜成今古佳话,发人深省。更令人惊奇的是八大景观遗迹环绕城角。倒流河水、白石古井、龙王山寨、双龙斗嘴、仙羊过畈、燕子步梁、高庙山寺、太平石桥,每个景观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拙笔无法描述,只有见了、听了、看了,方觉呆了、傻了、醉了。
时序越千年,如今的城角桥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传承历史精华,唱响时代心声,文体广场、灯光球场、农家书屋、老年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月月塆塆起舞,年年处处飞歌,季季球场竞技,十月大戏连台。千人小村出百名大学生,村中毕老先生所创《鸿文楹联馆》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之家”,显露了厚重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依托大别山红色旅游线,发展特色农家乐美食文化,冬有冬笋、春有香椿、夏有夏果、秋有秋栗。小酒美食一饱肚腹,乐哉快耶。农家超市,对接城乡;土特产品,远销外地;八大遗迹,再展英姿;游历至此,乐不思蜀。
城角桥,山不高、水不深,地不阔、人多情。招来无数游人,或观景、或娱乐、或朝拜、或美食、或看戏,留下美好回忆,我心神往。
通常说的美食,实际上是一个极模糊的概念。所谓美食,在不同人的嘴里会有不同的感觉。我总结了一下,其美味者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真正的美食,真正的美食就是指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千古流传、不断革新、反复研磨,被中国人普遍赞誉为美味的,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如八大菜系,即可称之为美食。
另一种美味,则是在吃一种理念。这与当事人的身份、生存环境、职业、经济状况有极大的关系。比如说,在吃理念的这些人当中,多是为了健身,为了延寿之目的,才坚持不懈地吃。久吃生情,故视之为尤物。可在我们来说,却是食之无味。然而这样的人在当今越来越多了,以在下为例,天天早上都要吃开水焯的芹菜和木耳。这东西太普通了,谈不上美味。但据说它有利于健康,才食之拟似美味也。
还有一类人的美味,因了家庭贫困,常常是入不敷出,眼下暂时还没有过上富庶的生活,故口中常年的寡淡。因此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多放油,多放肉,那就是美味。完全没有更多的讲究。对他们来说能吃鱼吃肉,便是绝大的美食了。
再有一种便是吃回忆了。即儿时曾经吃过的食品,如农村吃过的,比如捞饭,比如葱蘸酱,比如盐水煮虾,比如野菜,比如粗粮,这些都是在贫困年代时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经常吃的一些食物。当此类人忽焉老大,生活的环境变了,地位提高了,收入上去了,吃鱼吃肉吃生猛海鲜,那是轻松一个动作,亦久之失情了。但是在他们的记忆当中,儿时吃的那些粗杂劣食,仍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记忆中,美轮美奂,如影相随。故而经常寻找一些粗粮、野菜,以及记忆中那些简陋的食品,一快口颐。这些根本称不上美食的东西,他们吃起来依旧是津津有味,且有十分的满足。
所以,对于美味的定义,实难给一个准确的定论。是啊,美味的基础,是感情、乡情和亲情的组合体哟。
武昌汉阳门,有老街曰户部巷,以汉味小吃闻名于世。此地紧依长江码头,舟车络绎,商贾云集,人声鼎沸;此巷汇聚百年老店,精烹细调,色香俱全,经久不衰。
甲午秋月,余携友游户部巷,眼见巷口蹲伏两石狮,其后牌楼上书“户部巷”三字,两侧有匾诗云:“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仔细揣摩,茅塞顿开。汉味小吃,以米为本,劲爆热烈,酣畅淋漓。入得巷内,目之所及,皆为老式砖木房屋,但见白墙灰瓦、高脊飞檐、木雕窗棂、楹联门柱。巷不长,街亦窄,两边均是紧挨着的小食摊、小食店,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香气四溢。沿巷漫行,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寸步难移。
既来之,则食之。食之者谁?百年老店四季美、蔡林记矣!四季美汤包润滑爽口,蔡林记热干面地道纯正。排队等候良久,终见美味佳肴,乃狼吞虎咽,贪如饕餮。蔡林记门前铜像栩栩如生,神形兼备,妙趣横生,于肠胃消化大有裨益。且行且停,乐见老谦记豆丝、精武鸭脖、周黑鸭、陈记牛肉面、徐嫂糊汤粉、李桃烧麦、真味豆皮等更多名吃,辅之以黄牛肉饼、牛杂毛血旺、水果冷饮、油炸冰淇淋、烤串、臭豆腐,甚而至于山西肉夹馍、长沙火宫殿臭豆腐等,斯街斯巷既成品尝汉味小吃首选之地,亦成遍尝天下美食之所。
美食,文化滋生之源也。倘若你喜欢美食,还有比此地更好的选择乎?户部巷美食文化渊源流长,其美妙痴缠滋味诱惑着天南海北芸芸众生,绝对不是一个“吃”字就可以理解的,它里面所蕴涵的食文化,你得慢慢去品味才能得其一二。
记忆中,很多事情都已事过境迁,不复当年,不过仍有些久久地占据着心田,令我思绪万千。
我无法忘记最初做的黄闷鸡块,虽然只是件极小的事情,对我影响却不同其它。我得说那是一种开始,是它让我突然明白了饭菜并非为了裹腹那么简单,有些时候,人们对待美食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那年冬天,为了做一道菜,我第一次下了厨房。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来我家做客的乡邻、长辈,我不想让他们觉得离家四年,什么也没学会。另外就是想给女友的母亲留个好印象。此前,女友表情冷漠、口舌锋利的母亲已不止一次说过我,说连饭菜都不会做的男人,决不会是个好男人。她本就对我不满意,女友又非常孝顺,不愿拂了母亲的意思,只寄希望我能通过她的考验让她转变观念,成全我和她的爱情。
那是我第一次做菜。之前,我从未做过饭菜,小时候只是帮姥姥烧烧火、端端菜盘、收拾桌子,连菜都不会切。到部队后才有了进厨房的经历,也不过是每周例行公事地到炊事班帮帮厨而已。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择菜、切菜、摆盘、调味等基本功,并在帮厨的中把炒菜的程序熟记于胸,自己动手炒菜却是没有过的事。
我决定为大家做一道“黄闷鸡块”。鸡在家乡一直是道比较传统、比较尊贵的菜,常常用来招待客人。在家乡的酒宴上,鸡是第一道大菜,鸡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人们对接下来食物的心情。
我以部队所看到的程序进行操作,先将切好的鸡块用油炸至金黄色后盛出沥油,再放入油将姜片、葱段。因为在乡下,佐料没有那么齐全,能代替的则代替,不能代替就舍弃。没有料酒就用白酒,没有生抽就用酱油,没有香菇、笋片则以土豆应付。待葱、姜爆好锅之后,放入土豆,然后把酒和酱油等调好的汤汁加入,稍后把沥干的鸡块倒入,并加盖以小火焖煮,待汤汁近干可以出锅前,我又别出心裁地取了两个油炸的红辣椒切成块状摆在盘边,再把烧好的鸡块装入盘中。就这样一盘色泽金黄边上点缀着几点暗红的黄焖鸡块就做好了。
不知道我的“黄闷鸡块”是否成功,但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的乡邻和长者十分满意,吃得浑身冒烟,气氛也格外热烈。推杯换盏间,不仅把鸡吃得一干二净,还在饭后借着酒兴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我学过厨艺。我不知该如何对他们说,只半开玩笑地说了句,“我可是个八级厨师哩”。我完全没想到可爱的乡邻和长辈们竟然不知道厨师没有八级,而我顺口说出的一句话,也由此给自己戴了一顶“八级厨师”的帽子。
无论是“黄闷鸡块”还是“八级厨师”都没能改变女友母亲的态度,尽管她也由衷地夸赞过我的“黄闷鸡块”炒得的确与众不同。谈及我和她女儿的事情,却坚决得如同她大块嚼食鸡块一样,毫不留情。
我最终没能留住女友,在她母亲坚定不移的反对中,女友和我分了手。我得承认女友母亲的眼光,她看好的那个男人真得很有“钱”途,短短几年,那个男人就让她的女儿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现在,我偶尔会和爱人说起“黄闷鸡块”与“八级厨师”的故事,然后被她满怀爱意地取笑着。家中的饭菜依然是我在做,爱人满口生香吃饭的样子,却是我最快乐的事情,那时,我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对于女友的母亲,我早已忘了恨她,她为了让女儿生活好一点的想法并没有错,对于一个没有错的人,我有什么理由怨恨呢!那些吃过我做“黄闷鸡块”的长辈们大都不在了,惟他们的纯朴常常让我怀念。人的一生能有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世界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幸福,才格外的美好!
清晨的阳光斜照到书桌上的时候,房间里突然传来一股荷叶与鸡的清香气息,我忍不住伸长了鼻子。那是我熟悉的“叫花鸡”味道。同室的工友开始在餐厅里唤我,他说早上下夜班路过菜市口看到新出一家卖“叫花鸡”的摊子,就买了一只。工友浙江人与我邻省,难得在同一家公司相遇,便合租了这套房子,吃食也不分彼此。
我和工友都爱“叫花鸡”。工友喜欢它是因为来自故里,有故乡的味道。我喜欢它则是与一件丑陋的往事有关。我把那件事称为丑陋并不过分,因为它让我们伤害了一个人,而他至今仍蒙在鼓里。我为此发过誓,要自己永远不能忘了那件事,要用那件事时时提醒自己,“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更不能做”。
那件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期,是我和表弟所为。那时候,家乡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仍然十分贫困,食物依旧以青菜萝卜为主,荤腥味只在逢年过节时可以一嗅。现在想起书中“三日不食肉味,嘴中都能淡出鸟来”的句子,不禁有些赧然。我们那时如能三月食一次肉味,也算不得可怜了,真不知道嘴里当时淡出的都是些什么。
暑期中的一个雨天,我和表弟原想到生产队的芦苇荡里偷些鸟蛋。此前,我们就经常在下雨天到芦苇荡里偷鸟蛋。只有在下雨天,看苇的老人才会躺在窝棚里,他不相信会有人冒雨偷芦苇。我们不偷芦苇,只偷鸟蛋。我们偷鸟蛋也不是为了吃,太小,如指头,吃不着。我们偷回去孵着玩,希望像鸟妈妈那样,孵出来养着。但每次偷回的鸟蛋不是被猫吃掉,就是不小心挤碎,只是我们仍乐此不疲。
我和表弟像往常一样钻进芦苇荡,没想到我们钻进的地方正躲着几只避雨的小公鸡,它们被突如其来的动静吓得四处乱飞。其中一只竟误闯入芦苇深处的拉拉藤中,不停地发出惊恐万状的叫声。雨虽然很大,我还是十分心虚,唯恐看苇老人听见,蹲在芦苇丛中东处西望不知如何是好。表弟虽小我几天,胆子却大,他扑身上前,一把就将缠在藤中又扑腾又叫唤的小公鸡摁进水里。我想像不出平时在课堂上呆如木鸡的表弟,这会儿手脚竟如此利落。过了好久,没见看芦老人有动静,表弟才将手中的小公鸡松开。谁知小公鸡已不知何时被表弟摁在水中闷死了。我害怕极了,鸟蛋也不敢偷了,就催表弟离开。表弟见鸡死了也开始紧张,见四周无人便把鸡裹在披着的塑料布下和我离开了。我们最终没有扔掉鸡,当然也不敢带回家,而是去了表弟父亲护林的棚子(表弟父亲是护林员,白天在家,晚上回来)。我们决定把鸡吃掉,因为没有锅,就学着从小人书上看来的“叫花鸡”样,从棚子里找了点盐抹上,连同顺手摘的玉米用叶子捆上,包了泥,然后用柴火堆着烧。可能是柴太湿的缘故,火一直烧不旺。断断续续烧了近一个小时后,我和表弟又累又饿又紧张,又怕他的父亲突然回来,便熄了火。
鸡的味道很美,渗着淡淡盐味和玉米清香的鸡肉,嫩嫩得,嚼在嘴里异常爽滑。只是第二天,我和表弟同时拉起了肚子,一前一后在村医院里打点滴。此后那段时间,我一直惴惴不安,听到“鸡”字就紧张。开学后,邻班一个同学失学了,听说是他把家中留给他交学费的鸡看丢了。那时候鸡的价格非常便宜,一只五六斤重的大公鸡才二三元钱,可那时一学期的学费也只有二三元钱,到学期结束时,还时不时会退回几角或几分钱来!
我知道,那时候小,不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使做过一些错事也能得到原谅。但是,我们不能以为事小就肆意为之,因为很多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对自己也不一定有益呀。
工友买的“叫花鸡”并不理想,他边吃边自嘲地和我说,现在食物再也无法和以前相比了,环境污染和工业化生产让一切原本的东西都消失了。我只能陪他笑笑,说这就是现代的社会!
我吃过工友从老家带来的“叫花鸡”,异香扑鼻,味道极其鲜美。工友还给曾我讲过做“叫花鸡”的程序。他说,老家用来做“叫花鸡”的鸡都是自家放养的,在除去内脏后填入绍酒、姜、葱等佐料,然后用猪网油、荷叶等分层包裹、扎紧,再涂上酒坛泥,放文火中煨烤三、四个小时
没想过做“叫花鸡”会如此麻烦,就像我没想到当年会在无意中杀了一只鸡,并闹了肚子,还因此把一个同学的学习生涯耽误了。而人从小到大的一生不正是因了这些不可想像的事情,才变得格外丰富多彩!
我想,我会永远记着那件丑陋的往事,因为是丑陋的,我才会避免再次重复做出这样的事情!
几日前,朋友聚会,没想到会有一道野生昂刺鱼烧豆腐。我原在水边长大,对鱼一直有种说不清的喜爱,只是这些年鱼大多为人工饲养,吃鱼的心情淡了许多。昂刺现在也越来越少了,这种鱼多为野生,因为它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欢栖身水底,且又长不大,小的如指长,大的也不过七八寸长,饲养价值不高。昂刺鱼烧豆腐的味道极美,鱼香肉滑,豆腐也极嫩,入口即化。由不得多吃了几口,竟唤起了我对它的思念。
昂刺书名黄颡鱼,《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黄颡鱼记有:“黄鱼(古名)∶颡、颊以形,以味,以声也。黄颡,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腹下黄,背上青黄,腮下有二横骨,两须,有胃。群游作声如轧轧。性最难死。气味甘,平,微毒。”由此可知,黄颡古时又叫黄颊,头宽嘴阔,形似鲇鱼,体型轻巧,十分灵活。昂刺无鳞,但有锯齿状的鲠刺分长两腮和脊背处。捕捉起来十分棘手,一不小心就会被扎伤手指或手掌。
昂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因此分布十分广泛,称谓也各不相同。在四川,人们通常都称它“黄腊丁”;上海人则叫为“昂牛”;苏州人谓其“汪钉头”;东北人喊“嘎牙子”;南昌人多唤“黄丫头”;湖南人号其“黄鸭叫”;惟南京、扬州、宁波等处多叫它为昂刺或汪刺鱼;杭州人也喜欢叫它“黄鼠狼儿”。更有些地方直呼“棺材鱼”。我知道这种叫法是因为昂刺背上的鲠刺,刺有毒,被扎者无不感到其痛无比,如不极时处理,伤口还会迅速肿胀。小时候我们常用尿来消炎,我们不止一次听长辈们说过,童子尿对昂刺刺毒最有效。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却十分管用。每每被扎就撒上几滴,伤口果真不再那么疼痛,自然也不会肿胀。由此,我对那些长辈格外向往,觉得他们太伟大,太有智慧了。如今终于明白,他们所凭的不过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但我仍然十分尊重他们,他们应用经验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我偏爱故乡对昂刺鱼的另一叫法“嘎吱爱”,这种叫法源自它发出的声音。在故乡,昂剌曾十分普遍,且极易钓取。最令我们好奇的是昂刺所具有的发声本领,“嘎吱、嘎吱”也有人说是“昂刺,昂刺”。叫声听上去并不优美,但是能看到可以发出声音的鱼已经足够我们震惊了。我们对昂刺总是格外关注,每次捉到都要放在缸中或瓶里养上。昂刺的生命力极强。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像所有贪玩且没有耐性的孩子一样,好奇心很快就过去了,就会因为贪恋其他而把昂刺忘得一干二净。过了不知多久,偶尔有一天突然发现,它竟然还在缸底悠然自得地游着,捞起它又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叫声,让自己兴奋得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
昂刺在故乡的鱼类中,是最好吃的一种。家常的做法是昂刺鱼烧蒜苗或烧豆腐,因为这两种食物同样出自乡间。将昂刺鱼洗净入锅油煎后,加入姜、葱、醋、酒等,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水沸后将洗净的蒜苗段或切好的豆腐倒入,再加入适量盐同煮。如此烧出的昂刺鱼,肉味鲜美,口感滑爽,昂刺鱼肉极细嫩且没有竖刺,惟一根横骨三根鲠刺,可以放开手脚大吃特吃。不像别的鱼,浑身是刺,一不小心就会鲠在喉中,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实在不是滋味。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故乡的食物》,说“昂嗤鱼其实是很好吃的。昂嗤鱼通常也是汆汤。虎头鱼是醋汤,昂嗤鱼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昂嗤也极细嫩,腮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在知道昂嗤即昂刺而不知汪老先生籍属高邮之前,我一直坚定地把他当作老家人。
突有一日,在网上发现“一溪春水泛黄颊”这句描写昂刺的诗句,查了半天却没找出是何人所写,只知道出自元诗。其实,找不到原诗的出处并不要紧,让我感到惭愧的是,一直自称在水边长大,还无数次捕过昂刺,吃过昂刺,竟然把昂刺属于春天都忽略了。唉,真是对不起那溪在故乡泛了多年的春水呀!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做了一种饼,一家人都很喜欢,还夸张地说以前从没吃过如此美味。因为是一时兴起,才做出这道美食,所以,我称它为“趣味饼”。
一次做豆浆的时候,我放了黄豆、红豆和花生,豆浆喝完了,收拾豆浆机,闻着剩下的豆渣还有豆香味,禁不住尝了一口,真的还很香,还带有一种甜甜的味道,于是,我决定废物利用,拿它做成一种食物,说不定还是一道美食呢!
做什么呢?我想到在美食网上看到的色泽诱人、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类小饼,何不尝试一下?
接下来,我用了白面、黄米面加上豆渣发酵,白面、黄米面和豆渣的比例分别为2∶1∶1,然后又把黑芝麻擀碎了,再加上点红糖,和匀当作馅料。当我用不粘锅把面饼烙出来时,想不到在家里受到空前的欢迎。色泽金黄,外脆内里松软,咬一口满是香甜味,令人食欲大增。面饼不大,比烧饼稍小些,中间夹红糖黑芝麻的馅,又香又甜。
一家人欢欢喜喜围在餐桌旁吃饭,小米粥,黄瓜豆腐丝、醋熘白菜帮、西葫芦炒肉片儿,外加刚出锅的“趣味饼”,家常的饭菜,全家却吃得舒服、熨帖,儿子大快朵颐。
一顿饭吃了5个小饼,这在以前是绝对没有的,还直说这真是幸福的美食,可见他对“趣味饼”的喜爱。
这次做“趣味饼”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后来,在没有豆渣时,我就加了玉米面,还曾用豆沙的馅料,做出来也是美味可口。
儿子对我说:“妈,你完全可以申请专利,开个美食店。”我当然知道他是开玩笑,但不妨碍我把“趣味饼”诱人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来,并把做“趣味饼”的方法在亲朋好友中广而告之,几天后,有朋友在微信上对我竖起大拇指,还外带5个字“高,实在是高”,我不禁莞尔,没有分享美食,和朋友分享做美食的方法也是令人快乐的。
几种普通的食材,一次不经意的尝试,成就了一道美食。其实,厨房的每一种平常的食材只要你用心,都能做成不平常的美味,因为爱心是最好的烹饪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