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最大的民生
日期:2023-11-08 22:09 | 人气:
b体育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居民营养改善,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增强国民体质、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前提。1992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营养大会形成的《世界营养宣言》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维持人的营养状况良好是其精神和体格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目标。2006年,世界银行发表题为“重新将营养定位于发展中心”的研究报告,客观评价了食物营养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提出,投资于农业并辅以确保人们获得所生产的食物的计划,是推动增长进而是减少贫困和饥饿的最大动力。当前,食物与营养已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人类健康发展主题,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保障食物安全,强化居民营养改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食物问题,始终把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2009年,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长1.1%,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8%,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我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6.5%左右的淡水资源,成功地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5亿左右b体育。未来10年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实施扩大国内需求等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将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预期目标。这对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全面小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食物供求基本平衡和膳食营养水平持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亿吨基础上先后跨上4个台阶,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亿吨水平。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将提高到5.5亿吨以上,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食物生产将稳定增长,居民人均每日摄入能量预计为2200—2300千卡,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重不低于5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80克左右。在耕地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影响加剧、国际食物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未来保障食物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针。近1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有近千万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这既改变了城乡结构,又扩大了国内需求。城镇居民数量的快速递增,对食物的商品化生产、市场化供给明显加大b体育,对优质安全的加工食品、方便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离土离乡进城安居,加快了农村耕地的流转和集中,致使食物生产方式发生新的变化,进一步转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导向。全面小康生活,要求食物与营养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什么就吃什么”的食物增长方式,转而以“吃好、吃饱、吃得科学”为要求来指导食物生产发展,发挥市场在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建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为此,需要调整农业发展导向,进一步探索营养需求和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优化配置方式,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从战略上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b体育。
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增强人民体质健康的重要物质保障。在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我国居民食物与营养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膳食不平衡问题却日益突出。在现有人口中,有相当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因营养过剩而引发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并向低龄人群蔓延。在未能解决温饱的近3600万农村贫困人群中,由于宏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贫血、营养不良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营养结构,方能取得明显成效。
为稳步推进食物安全和营养改善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连续制订了《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这两部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食物生产、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推动居民营养改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时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和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膳食过量,在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相当部分人认为,获取食物营养就是要多吃多喝,忽视了食物搭配与营养比例,“膏粱厚味,易伤脾胃”,膳食过量的结果势必是营养性疾病丛生;追求精细,部分加工食品过度追求精细,不仅使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丢失,还造成食物资源浪费;越贵越好,有人认为价格昂贵的食物必然营养价值高,殊不知,有些食物通过加工、包装等措施,增加了食物的成本,其价格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其实营养成分并没有变化。
二是食物发展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是,我国食物生产跟不上居民小康生活消费需要,通过营养需求引导消费和生产的发展方式尚未建立起来。部分食物的品种及品质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特别是安全有保障、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识的优质食物比重较低。一些食用农产品存在农药、兽药超标现象,不少加工食品存在滥用添加剂等问题。少数地方食物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对食物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三是居民营养不平衡问题。在区域发展上,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致使食物消费水平较低。而在新兴城镇地区,居民生活方式变化较大,由于食物消费缺乏科学性,已成为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营养性疾病高发地区。在重点人群中,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依然是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群体对食物与营养的需求较为特殊,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四是食物与营养知识缺乏问题。实践证明,居民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营养过剩和营养相关疾病,关键要掌握必要的营养知识和科学的营养理念。近些年来,由于营养与健康知识普及滞后,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都较低,使不同年龄段人群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社会上各种名目的请吃应酬等不良习俗普遍存在。营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些媒体对营养健康宣传不够全面,食品、保健品虚假广告误导较为普遍。
食物与营养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确保十几亿人口的食物安全供给和营养改善,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当前,做好食物安全和营养改善工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营养健康为主导,以安全卫生为前提,以质量效益为取向,扎实推进食物数量保障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膳食营养改善体系建设,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
尽快把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持续提高食物与营养保障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食物与营养工作作为关心群众、改善民生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领导。要坚持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发展方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提高食物数量供给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要抓住人民消费升级和生活改善的有利时机,及时制订实施新时期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促进食物消费与生产均衡协调发展,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要加快对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的立法,加强对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发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着力提升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综合发展能力。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是食用初级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生产发展的两大产业,是安全优质食物供给的源头。在农业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提升耕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加工业装备的改造和改进,不断开发新工艺、新设备,逐步提升食品加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构建食物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金融保险、安全监管等服务体系,提高食物加工配送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加快构建膳食营养改善体系。营养改善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应加快构建定期监测、营养干预、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膳食营养改善体系,切实贯彻科学宣传、专业指导、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把膳食营养改善工作纳入公共卫生范围,通过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食品的生产以及方便加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的发展,努力做好重点优质食物产品的发展和重点地区食物安全供给、重点人群膳食营养改善工作。
大力普及食物与营养的科学知识。通过政府主导和倡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引导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适量运动,大力提高全民健康饮食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能力。建议国家设立公众“营养日”,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营养手册,倡导科学营养理念和膳食模式,推动健康饮食文化发展。有关部门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行业协会、学会和社会团体,开展食物与营养知识入户宣教活动。加强对各类媒体的监督管理,对有关营养健康的出版物和宣传品,实行专家审核制,确保营养知识传播的科学性、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