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时政特稿丨的“大食物观”
日期:2023-03-06 12:32 | 人气:
b体育翻开刚刚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
什么是“大食物观”?早在福建工作时,习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30多年后,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习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
凌晨5点,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南菜大王”鲁德传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把海南、广东等地的蔬菜运到北京。30多年来,他既是“南菜北运”的亲历者,也是北京市民饮食需求变化的见证者。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北京市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今年春节前夕,习与这里的留守商户和采购年货的群众视频连线日,习通过视频连线,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户和采购年货的群众亲切交流。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说,要加强粮油肉蛋奶果蔬菌等重要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畅通物流配送,丰富节日市场供应,确保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让人民群众开开心心、安安心心过大年。
鲁德传在现场聆听了的讲话。细心的他发现,在“粮油肉蛋奶果蔬”之后加了一个“菌”。
汉字“菌”,草字头下面一个囷。囷,指粮仓。古人造字时就告诉了我们,“菌”里藏着粮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食物短缺。在那个时期,食物问题几乎就等同于粮食问题。当时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目标是有的吃,填饱肚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统计显示,到2022年6月,我国食物总消费量从1978年的每人每年515千克,增长到每人每年超过1400千克,城乡居民人均原粮消费由1978年每人每年247.8公斤下降到130公斤。
减少主食摄入、增加副食摄入、注重食物种类多样性和营养搭配等,现在,蛋奶果蔬菌等这些一直被我们称作“副食”的食物,逐渐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2021年9月13日,习在陕西米脂县高西沟村临时下车,察看粮食作物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
2021年秋天,陕北高原上,习与老乡拉着家常——“硬糜子这没有,不种硬糜子。”
“不种了是吧?硬糜子做黄米馍,软糜子做油胡兰、油糕,b体育真好。现在生活上还有什么期盼?”
说:“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对身体好。”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在吃饭问题上,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
如何保证食物丰富多样?2022年全国两会上,说:“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现在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19亿亩耕地之外,还有30多亿亩的森林、4亿公顷的草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从这些资源的开发中,可以拓宽我们的食物来源。
比如: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世界上每3条养殖的鱼中就有2条来自中国。2021年,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36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约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
“随着我们老百姓对质量需求的提高,实际上需要更多样化的食物,所以我们对土地的概念、对农业的概念、对食物的概念都需要有革命性的变化。今年的专门拿出一小节来讲‘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我觉得这是中国要发生的一场农业概念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说。
△2020年6月9日,习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考察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
宁夏贺兰县,地处银川平原核心区。自汉唐以来,银川平原就开始开渠引水、开荒拓田,被誉为“塞上江南”。
2020年6月,习走进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这个生态观光园有不少创新做法:稻田既种稻又养鱼养蟹,鱼蟹反过来给稻田施肥;农民土地流转,加上务工和入股,既是工人又是股东;游客既可以观光游览,又可以品尝美食、购买农产品。习颔首赞许:“这里不仅有‘一产’,还有‘二产’、‘三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附加值也上来了。”
传统农业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环境高强度开发利用的生产方式往往是不可持续的。
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仅蛋白质需求量还要增加30%至50%。一项科学研究显示,采用霉菌发酵产生的线%的牛肉消费,那么大约可减少56%的二氧化碳排放和56%的森林砍伐。
“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也是强调的“大食物观”的应有之义。
“大食物观要依靠科技发展,摆脱水土资源和劳动力的单一束缚,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食物供给的可持续。”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将会与传统的农业技术、传统的生产方式并驾齐驱。
△2022年10月20日,工作人员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一处晒场的大豆堆上忙碌。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推动实现全民健康为最终目标。树立大食物观,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