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中的 历史印记b体育
日期:2023-07-23 09:05 | 人气:
b体育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一个时代最好的折射。正太饭店、中和轩等一些老饭店老字号就是石家庄解放70周年的见证者。
“石家庄市饮食业的发展,是正太铁路火车拉来的,是随着商业、交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1月6日,石家庄饮食公司办公室主任吴建强这样说。
资料显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京汉铁路开始修建,休门、振头、东里村一带的少数饮食摊贩汇集在修铁路工地附近设摊售卖食品。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汉、正太铁路建成后,张子真在火车站附近开办专门经营西餐的正太饭店。1914年,张海亭在大桥街开办中华永信楼,经营在当时较为高档的海味菜肴,置办酒席宴会。其间,香隆饭庄、明盛园、瑞丰楼、正裕(后改为小琼林)以及国民饭店相继开业。分设于当时较繁华的大桥街、南大街、升平街(现五一街)、同乐街(现民族路)一带,同时大同街、饭市街以及其他街道、胡同内的中小型饭馆相继开业,1933年,又在升平街北开办永信兴饭庄。同年,保定市来一开办中和轩饭店。至此,石家庄市饮食业已初具规模。其间,出现了张海亭、魏金山、姜洛墨、李富荣、杨寿山、刘宝珊等石家庄市的第一代名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石门市,饮食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到1947年石家庄解放时,较大的饭庄仅剩下中华饭庄、永信兴、中和轩、西隆兴,其余均为中小型饭馆、饭铺和饮食摊贩。
省会中山路省博附近,绿色底黄字的“中和轩饭庄”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饭庄内陆续有市民前来就餐,多是中和轩的铁粉、庄里的“老市民”。
中和轩饭庄始建于1920年,满氏兄弟满玉清和其堂兄满兰天带着几个伙计由保定来到石家庄,在通顺巷(今中华胡同)建起了中和轩饭庄。当时店小人少,最初主要经营炒饼和几样炒菜,从业人员有十五六人。后来,天津包子成了当时京津的热门食品,天津人白运章在保定办的包子铺名噪一时,满家便把天津包子引到了石家庄,增添了小笼蒸饺,招徕了大量顾客,生意越做越好,满家的蒸饺从此卖出了名声。人们称之为“满记蒸饺”,中和轩饭庄在石家庄很快扬名,并利用馆得天独厚的地位,在石家庄站稳了脚跟。
1925年中和轩搬迁到了同乐街(现民族街)。那时,石家庄市的升平街(今五一街)、同乐街、大桥街、南大街、木厂街(中山路北便道)已日渐繁华,这一带形成了本市的商业中心。满家为适应这一情况,走出了小巷,这里店面临街,前堂是散座,后堂是雅座,“五上六厢”已初具规模。1931年满玉清之子满兆年操持饭店,那时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已经叫响,中和轩紧步其后,置锅备碳,增添了涮羊肉。
1936年前后,饭店的从业人员达到五六十人,开始承办酒席,寿餐喜宴,形成了中和轩的初盛时期,在当时的石门市已是首屈一指的清线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和轩一度停业,1939年冬,局势稍一平静,中和轩重新恢复业务。除了经营蒸饺、涮羊肉及独特风味饭菜外,又增加了鸡素烧、烤肉、烤鸭等菜肴,这段时期,成为中和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全盛时期。
1947年11月12日朱德等来湾里庙中和轩吃过饭后说:“中和轩民族风味饭菜做得很有特色。”尤其是每年的十里弯庙会,成批的顾客来中和轩吃蒸饺,吃完之后,还要用荷叶包上一包带回家,让全家享受一次口福。
1947年,石家庄解放,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饮食业也受到了影响。
中和轩停业后,一些老职工找到区、街政府,希望政府劝说满兆年继续开业,好谋计生活。但当时满兆年在桥东另做果子浆铺和贩牛生意,不愿再开张,经政府做工作,满兆年同意由本店十名老职工合股租赁经营,条件是每月给满兆年400斤小米(后改为现金),每月并给满兆年一份柜钱(小费)。
1949年3月,中和轩的近十名职工,每人以一袋面粉作为股金,共推刘春林为经理,张洛安为副经理重新正式开业。开业时,满兆年提出要区分与满氏中和轩,于是就挂起了“中和轩同记的招牌”。合伙经营之后,继续保持原有民族饮食的特色,主要经营蒸饺、罩饼、涮羊肉还有少量炒菜等。
1955年下半年,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到年底,饮食业的各大饭店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当时的中和轩、西鸿顺、福兰斋和东来顺四家回族饭庄组成公私合营中和轩饭庄,统一使用了“中和轩”的名号。
1956年,石家庄市饮食公司成立,合营后的中和轩继续经营以风味为主的蒸饺、涮羊肉、烤牛羊肉等。那时,中和轩卖包子的办法是数盘子,每盘十个包子,顾客先吃后结算,待客人用餐之后,数数盘子该交多少钱便一清二楚,很是方便。人们吃上一盘包子,再吃一碗炖牛肉,绝对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现退休在家的中和轩老职工马福田是饭店的技术人员,当时在中和轩由灶案到白案,他擀饺子皮最拿手,当时是双杖每次擀一个面皮,一分钟能擀几十个。
83岁的李树林是鹿泉李村镇人,在解放以前是个“讨饭的人”。他回忆,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和哥哥姐姐都是地主家的长工,而李树林小时候还不能当长工,只好和母亲讨饭。
他说:“讨饭印象最深刻的是被狗咬,一家人不但不给饭吃还放狗咬人,我这里到现在还有疤。”他指着臀部比画着。
后来他刻苦学习考上了师范当了老师,还做过市长秘书,为了和家属团聚他调到了当时的饮食集团。在饮食集团他是老宣传科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为中和轩撰文,投稿到当时的《食品报》,刊登在当时的醒目位置。
李树林写道:“承办酒席,寿餐喜宴,还派厨为顾客上门做菜;顾客还可以预定饭菜b体育,饭庄人员把烹好的菜饭连同杯、盘,碗、勺装入提盒送到顾客家。这样灵活的经营方式,大受人们欢迎,从而使中和轩获得发展,逐渐成为石家庄首屈一指的大饭庄。”
李树林感慨地说,解放初,国营饭店一家独大,全市也就十来家饭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棉一立交桥还没有桥,都是庄稼地,燕凤楼饭店卖熟食就是在地里搭着一个个小棚子,市民买熟食就像赶集一样。现在饭店遍地开花。原来一家人几年才进一次饭店,后来人们下馆子是常事,现在动不动就叫外卖。
从中山路这个繁华的城市中轴转入公里街,再转入民族路,豁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与这个城市的繁华和喧嚣绝缘,一座破败的青砖两层建筑默然矗立,从方方的窗户和屋顶的曲线可以看出这是一栋法式建筑,建筑南面已经被蓝色的围挡围住。建筑前面有一个物流公司的工人正在搬运货物,东边停放着各式汽车。这就是原来的正太饭店。
始建于1907年的正太饭店,是石家庄现有最早也是唯一的法式小洋楼。在石家庄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百年前,正太铁路与当时京汉铁路交汇,需建一车站,遂选址于此。正太饭店是正太铁路通车的服务性配套设施。围绕着车站交通枢纽的发展,逐渐发展到1927年正式建市。所以,先有正太饭店,后有石家庄。
正太饭店是一座楼中楼建筑,青砖墙、木窗、圆形门。据记载,楼道、屋内一色的木地板,完全的欧式风格b体育。正太饭店是当时石家庄最大、最豪华的饭店。据史料记载,“中华民国”时期曾接待过孙中山、蒋介石等著名人物。同样经历过著名反清爱国将领吴禄贞惨遭暗杀的腥风血雨!
见证石家庄解放、改革开放、奔向全面小康,如今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豪华饭店像一位有故事的老人述说着历史的故事,静看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