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人类的食物进化史:吃什么是一门大学问
日期:2023-07-28 19:31 | 人气:
b体育人类必须依靠食物才能生存和繁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食物不仅仅只是食物,而是一个地理、历史和文化的集合体,也是“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米在东亚文化圈中的地位,面包在西方文化中的
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新大陆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特别是欧洲人的膳食结构。
在资本主义已萌芽并初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欧洲人在各种因素的激发下,为了另辟蹊径前来东方,航海到了世界各地,一步一步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非洲南部、亚洲北部,后来又慢慢发现了澳洲新大陆和太平洋诸群岛。与此同时,欧洲人向新发现地区大规模殖民和大量移民。从此,开始了全球大交流包括全球农业文明大交流。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番茄、辣椒等传入旧大陆欧非亚洲,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作物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畜禽猪马牛羊驴骡以及鸡鸭鹅等也传入美洲,后来又传入大洋洲。黑非洲在白人到来并殖民移民、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后,也渐渐从渔猎经济、半原始的农牧业跨过了古典农牧业阶段,过渡转型为传统农牧业。
美洲作物在全球的传播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玉米、甘薯、马铃薯、木薯等粮食饲料作物具有耐瘠、耐旱、高产、抗性强、病虫害少等优点,对近代以来世界的人口持续增长乃至爆炸并维持在目前的70亿水平有重要贡献;辣椒改变了许多人的口味;金鸡纳降伏了长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病魔疟疾等。
马铃薯和番茄分别在英伦三岛和意大利的广泛普及是新大陆作物改变欧洲人饮食偏好的两个突出事例,甚至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渐渐演变为当地饮食文化的显著标志。马铃薯是有毒的茄属植物家族的异类,从新大陆引进欧洲,成为英伦三岛重要的主食和营养来源。1845至1849年的爱尔兰大饥荒,一百万人饿死,一百万人移民,肇因就在于作为主要营养源的马铃薯大幅度患病减产。番茄同样是起源于新世界的作物,漂洋过海来到意大利后成为意大利美食中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和调味品。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人类的食物结构渐渐趋同。主副食有机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均衡,更加注重营养和健康成为食物结构选择的主流。但由于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仍有一些区域的饮食结构差异性明显,如黑非洲、南美洲仍是将玉米和各种薯类(特别是木薯)当主粮之一食用。
总体来说,人类的食物结构从原始时代至今,经历了一个“一致差异性一致”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呈马鞍形。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与深入,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还会继续缩小,并渐渐趋于基本一致。尽管如此,时至今日,饮食偏好在全球范围内依旧存在明显差异。“米在东亚文化圈中的地位,面包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以至玉米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的地位这些食物所指示的意涵,已经超出了维生层面。”我们很难想象日本人不吃寿司而吃面包,俄罗斯人不吃黑麦面而吃玉米。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积淀,由食物偏好差异而形成的世界食物地图和千百年以前基本一致。
人类饮食结构渐渐趋于一致,各区域的饮食文化也面临被同化或被强势文化淹没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饮食文化的发现、保护和发扬也引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在食物最基本的果腹功能实现之后,其文化功能的意义会渐渐彰显。“我们很可能在食物的味道里,找到了最强烈、最不可磨灭的婴儿学习印记。那是原始时代远离或消失后,存留最久的学习成果,也是对那个时代历久弥新的怀旧心情。”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食物不仅仅只是食物,而是一个地理、历史和文化的集合体,也是“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对于大时代中的个体而言,食物以其样貌和味道表达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结,成为承载记忆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一种乡愁。因此,我们也许可以乐观预言:各区域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饮食文化并不会因为全球一体化而轻易消失b体育。(《文明》杂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