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健康科普之路b体育
日期:2023-07-30 14:34 | 人气:
b体育“笔直的黄瓜加了药,小龙虾是虫子”各种恐怖的养生谣言不断轰炸我们的朋友圈,七大姑八大姨的生活科普让人眼花缭乱。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No.6(2015)》(下称《报告》)指出,课题组针对 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 篇文章共17周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食品安全(284篇)、疾病相关(259篇)、健康养生(179篇),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面对养生的是是非非,我们该怎样去击破, 面对四起的健康谣言,又该如何保障我们自身的 饮食安全?
微信朋友圈早已取代QQ和微博成为最火爆的社交平台,寄身于移动端的微信所覆盖的用户层面更广,其中父母辈的用户也不在少数,《报告》提及,朋友圈的分享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父母辈的养生资讯,亲戚朋友们的友情提示之类的信 息都已经沦为伪科学的阵地。
《报告》指出,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而微信辟谣难度较大。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
首发于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占比32%,位列第二。此类媒体基数大,但多为传统媒体转型而成 的新媒体形态,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假新闻有去年的《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 城》及《最新中国癌症地图出炉》等。可见谣言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中,微博已成为主要的假新闻之源,而微信却成为名符其实的健康谣言重灾区。
可以说,信息的流动无法形成闭环是一个重要原因,信息的单向性让谣言传播的更远。
我们先来看看谣言传播的公式。根据传播学者克罗斯的总结,谣言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可见,信息的精准透明以及受众群体的判断能力都能够影响谣言的传播。
微信平台用户基数大且具备较高的社交媒体属性,其平台内信息封闭性高,信息透明化较弱,无法形成及时的反馈,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自我纠错能力弱。另一方面,朋友圈倾向于熟人间传播,公众的判断力也因朋友圈之间的强关系链有所削弱,并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
相对于微博,朋友圈的信息流动更趋于单向性。受众群体无法反馈的信息未必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整个过程的信息流动较为滞缓。加之,朋友圈中容易受养生谣言蛊惑的都是我们的父母辈,他们掌握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是否准确的质疑能力有限,一旦养生谣言被穿上外衣,传播者们很难进行判断,也造成了养生谣言泛滥朋友圈。
再者,自媒体的泛滥成灾也助长了健康谣言 的传播。不具备相关的资质以及素养,只要在文章中添加一些惊人的结论以及爆炸性的标题,自媒体便可借助亲友链一传十十传百。因此,朋友圈的辟谣难度加大。
据悉,目前微信每天收集关于谣言的投诉达1~2 万单。其中,主要为医疗健康类、科学常识类和社会新闻。可见,健康谣言在新媒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如何机智地识别、戳穿这些谣言呢?
使用骇人听闻的标题,用数据进行夸大和断言始终是吸引读者的一宝,比如下面这个“10万+”的文章:“震惊!日本人为什么不吃小龙虾!小龙虾是虫”。标题的引人之处在于结论“小龙虾是虫”以及“日本人不吃小龙虾”,众所周知,在国人印象中,日本人是极富养生意识的,大和 民族不碰小龙虾,表面上是佐证了“小龙虾是虫”的说法,因此,一知半解的读者更加认同这种观点。 加之有标题党们常用的惊叹词以及感叹号,在标 题方面就俘获了读者的好奇心。
中山大学的一项统计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谣言都使用“100%”、“第一”等数字,这些数据看似客观,实则无权威出处,只是为了用数据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准确性,以达到夸大和断言的效果。而在不少与健康相关的谣言中,“致癌”“致死”“毁容”“有毒”等容易令人震惊,并给读者带来恐惧心理的字眼经常被使用。面对这些恐怖的字眼,很多读者都“宁可信其有”而不敢轻易否定。
要做好吸睛的文章,简单又有爆炸性的结论是关键。例如,“中国男人每七秒就会想到性”,“不小心吞下去的口香糖,需要七年时间才能从身体里排干净”等,容易让人信以为真,对于没有渠道去做相关求证的读者来说,简单的结论加上一个数据更显说服力,因此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为了让帖子看起来更具权威性,许多健康谣言都喜欢假借专家、权威机构的名字,但这些所谓的专家和权威机构往往是编造出来的,如美国癌症研究协会、英国某大学教授等等。同时也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包装,经常出现的字眼为抗生素、 激素等,通过这些包装,使得谣言看起来很“权威”。
普通大众并不具备保健知识或者医学素养,在这方面,大部分民众依赖权威,也相信权威,倘若文章中再引用国外某某权威实验室的数据,其深入人心的结果毋庸置疑。
以果壳网曾发布的《治痔疮,请把厕纸叠两次》为例,这篇文章仅仅是果壳的愚人节玩笑,却成 功骗倒了不少读者,其中不乏知名的健康资讯媒体。生活中,那些医生和某某大学的专家显然具有更强大的说服力,正是因为公众缺乏相关的知识,所以更加容易陷入这些健康谣言的“迷雾”中。
除了内容本身,谣言还具有其他特点。比如许多谣言都是旧帖,经过改头换面重新进行传播。网上流传的许多文章细究来源,并无出处,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信息来源和出处未明也是健康谣言的一大特点,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穿插文中。模糊掉事发地,或直接改成当地,进行区域化传播。
为此,读者若想判断帖子是否为谣言,可通过网络搜索该帖子的相关信息,若帖子为旧帖,一般有相关的辟谣内容。此外,读者也可通过帖子来源判断其真实性。若健康类的帖子通过时尚美妆类公众号发出,其可信度远不如来自于医院公众号和专业健康网站。
“六翅肯德基怪鸡、康师傅地沟油、娃哈哈肉毒杆菌”这些食品谣言一度成为近百家微信公众号热门推送内容。这些捏造的养生资讯多为了经济利益,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达成相关目的。
同时,笔者发现,在中国食品辟谣联盟的声明中,玛卡也出现在了名单上。相信多数人对“玛卡”这个词并不陌生,这种种植于南美的植物产品,近年来在中国的保健品市场突然频频出现,被称为植物界的伟哥,保健功能也神乎其玄,而在微信上也四处散播有玛卡的保健功能宣传,大量的转发必然造成概念的深入人心,对于玛卡的销量有所帮助,而不少较真的读者会发现,传播相关的养生知识同时变相进行产品宣传也成为了企业宣传产品的一种常见方式,读者们一不留心便会陷入其中陷阱。
通过以上方法,大致可以判断一般健康谣言。那读者遇到健康谣言除了选择不信、不转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谣言的传播呢?举报!若确信帖子为谣言的话,读者可举报该帖子的公众号。读者对谣言的及时举报,是微信谣言样本数据库建立的基础。据悉,如今微信每天收到用户发起的谣言举报已有 3 万次,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达到30万个,可以覆盖到60%的谣言,用户可通过举报等方式参与辟谣,也可关注“谣言过滤器”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被证伪的健康信息。
其实多数健康谣言起于朋友圈,也显示了谣言四起在于一些阅读空白区b体育,读者对闲时阅读习惯的要求是简单易读,而一般的科普文章对于读者来说较为冗长,并且略显生硬,并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笔者注意到,在健康科普界知名度算较高的“果壳网”,其招聘需求中编辑被要求是硕士学历,这样的要求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一个科普性媒 体,编辑的学术素养对于科普文章来说十分必要。
因此,想要产出接地气的科普文章,出产文章的作者们既要会编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才需求仍是当前的短板。
要说当下最佳辟谣的网络平台,非果壳莫属,旗下推出的谣言粉碎机以及健康朝九晚五俘获了 不少读者,就连笔者也深受果壳影响,以至于出 现一篇果壳的玩笑文章被当成正确理论广泛传播,可见果壳的辟谣魅力以及深入人心的“权威性”。
点进果壳的网站,你会发现,它所呈现的文章有“冷热兼容”的特点,果壳在聚焦热点的时 候迅速及时,其呈现的热点中带有许多冷知识,由于果壳的文风一向严谨略带幽默,加之文章科普内容的稀缺性,让这种冷热兼容的文章更具传播性。
值得注意的是,果壳不仅仅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还为网友提供了一个科普社区,该社区中 不乏学者专家,并且互动性较强,作为一个科普平台来说,果壳网散发着一丝学术气息和理想主义气息,也得到了更多年轻群体的青睐,不过对于长期手握养生谣言的读者群来说,果壳网还是略显小众,毕竟,父母辈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和科普文章较真。因此,如何将果壳的文章打入容易接受谣言的群体值得深思。
说完了影响力较大的辟谣媒体,我们再来聊 一聊那些较为出色的健康类微信公众号。其中以丁香医生以及相关的媒体做一些探讨。
笔者注意到,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健康资讯类上,微信号“丁香医生”超越其主体账号“丁香园”,成为时下最火爆的健康类公众号,丁香医生公众号推送的每条资讯都能达到10万+的阅 读量,在健康资讯泛滥成灾的今天,能以优质的资讯实现有效的转化实属不易,那么丁香医生到底有什么法宝?所做的健康科普与一般的资讯有何不同?
据笔者观察,丁香医生推送的资讯中,主要分为两个版块,一个是公众号本身的资讯推送,另一条则是与读者的互动“来问“,通过对话框的图片呈现方式,为读者解答相关的健康疑难,然而,相对于其推送的资讯,这个栏目的阅读量则难以达到10万,阅读量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相对于资讯推送这块后劲略显不足。那么,丁香医生推送的资讯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与果壳网的学术型科普不同,丁香医生推送 的资讯特点在于“医生”这个焦点,丁香医生的推送目标在“医生”,却吸引了不少读者的关注。通过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相关的疾病科普,对于老百姓来说更为可取,因为由于职业素养,医生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说的话可信度高。因此,传播范围更广,甚至形成了一种口碑,口碑带来 的粉丝则更加精准有效。
果壳和丁香医生的内容接不接地气呢?单从文章的内容上来说,它们的推送并不接地气,冗长的文章,略带晦涩的理论并不符合当下快速阅读的习惯。但从传播角度上来说,这类权威性的文章恰好补上了当前的需求缺口,毕竟,对于长期看惯了徒有标题的快餐型文章,优质稀缺性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有所受益,对于自身的运营也更加行之有效。
正如当初火爆微博的一篇漫画“我们只过1%的生活”,坚持优质的内容,补上稀缺的资讯,找准自家媒体的定位,扎实严谨难能可贵。
实际上,微信公众号中并不缺乏权威的健康 资讯类媒体,这类公众号的文章在内容方面更接地气,通俗易懂的健康资讯更合读者口味,加上有权威医生的加持,让资讯更具权威性。
笔者注意到,《生命时报》的微信公众号尽管在阅读量上与丁香医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这位后起之秀的运营值得借鉴。不同于丁香医生向医生约稿,《生命时报》推送的文章内容则以编辑的构思为主,其推送的文章糅合了专家的意见,这也归功于纸媒的采访功底,当中又糅合了更多的养生资讯,在呈现形式和选题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这类资讯考验的更多是编辑功力和运营能力。
其实在健康科普的路上,微信作为重要的传 播媒介,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也注意到,微信成立了一个辟谣平台,截至目前为止,微信辟谣中心已经辟谣27万文章,当中的辟谣机构包括丁香医生、科普中国以及中科院之声和果壳网等28个荣誉辟谣机构。
今年8月28日,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在北京成立。联盟是在中央网信办、食药监总局、农业部、质检总局和新华社支持下,由新华网联合食品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及行业工作者共同发起成立的。近日,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公布第一期食品谣言榜。 经相关协会和联盟专家团审核,“玛卡是壮阳神药”、“吃小龙虾等于吃垃圾”等5个网络谣言入选首期食品谣言榜。
破除谣言不仅需要媒体的自觉以及政府监管,更需要接收资讯的读者们擦亮双眼,明辨是非,阅读时候多思考,多求证,勿轻易传播谣言。专家还建议,要戳破新媒体健康谣言需要政府、新媒体、用户多方合力。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 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