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营养与膳食论文范例6篇

日期:2023-08-04 12:07 | 人气:

  b体育膳食营养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有益于促进人们身体发展的成分与热量,人类身体机能通过消化、吸收及代谢等方式,对这些成分与热量进行有机摄取,并将其转化为支撑人们实施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及体育运动行为的能量。而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膳食营养教育通常是指,教育者充分掌握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与食物基本信息基础上,通过信息互动交流与科学规划体育运动行为的方式,让学生全方位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生长发育可产生何种影响的教育教学过程。从具体教学实践视角可知,膳食营养教育是促使人们深层次了解并掌握其身体营养健康状况,正向指引人们改善不良饮食方法与习惯,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而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从饮食角度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益于引导学生如何促进自身身体机能新陈代谢运行效率,对学生在体育运动与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身心状态,有极大现实意义。因国家将体育视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时间较短,且体育行业意识到膳食营养在体育教学中所形成影响与作用的时间也不长,所以,我国对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膳食营养教育开展研究的脚步较晚。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研究历程来看,我国重视膳食营养教育,深切研究膳食营养教育发展进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首先确立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理论框架与教学内容;直至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创新改革过程中,国家开始提倡并要求各学校将营养学教育有机渗入各专业学科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体系中,膳食营养教育才开始得以全面引入各院校整体教育教学中;2008年,为给营养学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并创建适于营养学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又出台诸多相关政策战略与规划纲要;可是,由于国家对营养学教育的研究历程有限,所以尽管我国教育管理部门针对营养学教育颁发并实行了众多政策与战略,但多数院校还未将营养学教育纳入其整体教学体系建设中,以致使隶属于营养学教育的膳食营养教育未能设置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理论也只能依附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传播与推广,极大程度上阻碍了膳食营养教育优化作用与资源优势的发挥,从而对大学体育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总结得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膳食营养教育发展现状并不是十分顺畅。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对时间与金钱的可支配度相较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加自由,这就间接致使众多大学生形成不吃早餐、吃饭时间不规律、饮食习惯差等不良问题;再加上高校学生膳食营养结构的极度不均衡发展,使学生体内营养成分跟不上身体发育、成长需求,以至于对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习状态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因此,大力推进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换言之,深化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具备以下现实意义:第一,可充分展现大学体育教学特征与膳食营养教育内容与目标。大学体育教学实行主要目标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理论与生理知识,深化其对自身身体结构与身体机能运行系统的认知,并以此规范自身运动行为,形成健康生活、珍惜生命的良好思维意识,这与膳食营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再加上健康的身体状态离不开充足的营养保障,所以,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既能充分展示体育教学特征和膳食营养教育具体内容与目标,也有助于指引大学生改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率。第二,素质教育与课程的改革发展为创新体育课程创造更多可能。随着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以人为本与健康至上的主要基础教育理念。也正是在这两种教育思想与理念作用下,教育者全面注意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重要性,开始着重加强学生个性发展的整体性与持久性,并有意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而膳食营养教育大部分教学内容和观念,与体育教学实行主要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大学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为膳食营养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可让人们清楚看到深化膳食营养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第三,可为大学生个性培养在未来得到长远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大学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必修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强壮体魄,还利于加强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从而在持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终身运动的锻炼意识。当代大学生在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承受着极大压力,其身心素质正在遭受巨大考验。而膳食营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既可从生理方面增强学生记忆力、免疫力及体力,以降低学生发生疾病的概率、始终维持健康身体状态;也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保健意识、自我管理与调节能力,从而提升其个性发展长远性。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文化底蕴丰富。从古至今,就已经有许多的医书记载着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的自身的健康状态以及膳食结构的合理,食品的营养搭配。渐渐的平衡膳食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时尚而且重要的线.用现代营养学观点看古代膳食观

  粗茶淡饭保健康。我国传统膳食以谷物为主,副食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做精细的加工和处理,而且糖的用量一般都比较少,饮料都以茶为主,比较大众化,烹饪的时候大多数都使用的素油。经过研究,西方营养学家对我国这种饮食结构和习惯做出了评价,他们认为我国的这种传统的膳食结构是有效防止肥胖等富裕病出现的最佳膳食。中国传统饮食提倡的是食品的种类多样化,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之间的相互补充。战国时,《黄帝内经》就有“人以五谷为本”,“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而中医文献对平衡膳食更有着精辟而生动的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匪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简单说来就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其实可以从中看出,古人早就提出粗粮的观念,而且反对筵席奢靡的做法。一位明代书法家周履清为烹饪书《易牙遗意》写的序说:“今天下奢靡,日常往来即使节俭人家也弄四五十样菜肴,席上堆满了大小方圆的餐具。” 他还指出做菜应该“浓不鞔胃、淡不槁舌”。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提出了《饮食六要》,即“食品无务于淆杂,其要在于专简;食味无务于浓酽,其要在于淳和;食料无务于丰赢,其要在于从俭,食物无务于奇异,其要在于守常;食制无务于脍炙生鲜,其要在于蒸烹如法;食物无务于厌饫口腹,其要在于饮饱处中。”

  这些论点,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在操作上也是及其方便可行的。即使在今天我们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来,同样是十分科学和准确的。众所周知,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通过每天所吃的食物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究竟怎么吃才合理,实际上就是指食物的配比关系,即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自身的健康膳食营养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一种关系,这就叫做平衡膳食。更进一步说明,平衡膳食是指同时在四个方面使膳食营养供给和机体生理需要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这四个方面包括:氨基酸平衡,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酸碱平衡及各种营养素摄人量之间平衡。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平衡,才能有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如果不注重平衡的保持和把握,也就是膳食不适应人体生理的需要,就会对人体的健康形成不好的影响。造成营养不良之类的疾病,或者更有甚者,会导致某些更严重的慢性病。经过现在医学研究发现,如果长期食用油腻的食物,会给胃带来严重的负荷。吃的太差,不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不好。吃的太好,更是会引起所谓的“富贵病”,有些营养学家就指出:大肠癌的发生和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联系,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纤维素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结果使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对肠壁作用时间延长, 促进了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而高纤维素饮食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故可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质的浓度下降,在肠道中停留时间缩短,减少肠道致癌物质的作用时间,并可吸附有害物质,促进排出,从而减少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性。

  营养学家针对我们中国人特殊的体质和膳食结构的研究中,为我们总结出了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平衡膳食宝塔。营养学家们指出:我们身体所必须的六大营养素均是来自食物的,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营养素各不相同。

  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合理的选择食物,适当的搭配,营养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可以把各种各样的食物分成五类,并设计了一个平衡膳食宝塔。

  第一层(底层):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比单吃一种好。每人每天要吃350-500克。

  第二层: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蔬菜和水果各有特点,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一般来说红、绿、黄色较深的蔬菜和深黄色水果含营养素比较丰富,所以应多选用深色蔬菜和水果。每天应吃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第三层:鱼、虾、肉、蛋(肉类包括畜肉、禽肉及内脏)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它们彼此间营养素含量有所区别。每天应吃150~200克。

  第四层:奶类和豆类食物。奶类主要包括鲜牛奶、奶粉等。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B2等。每天应饮鲜奶250-500克,吃豆类及豆制品50-100克。

  第五层(塔尖):油脂类。包括植不物油等。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每天不超过25克。

  需要指出的是,对每个人而言,平衡膳食宝塔上的每日所需要的五类食物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而在宝塔的同一层中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大体相同的。所以,在平常的膳食中,我们可以经常相互的替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相互替换是非常合理而且应该提倡的,因为这样可以使膳食更丰富。吃的品种越多,摄入的营养素也就越全面。对于摄入的量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稍加调整,不一定非要一字一句的照着宝塔上说的量去吃,因为膳食宝塔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每日的膳食中要包括宝塔中的各类食物,只要经常遵循宝塔中个层各类食物的大体比例,就在基本上做到了膳食平衡。

  对于平衡膳食的研究,重庆市提出的“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的口号,就很好地体现了膳食平衡的思想。这句话的意思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食物要合理搭配,二是食物不要太精细,粗细的合理搭配也是平衡膳食重要的部分,三是主副食要合理安排,最后是提倡要多吃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大量的膳食纤维,比如说苹果。据研究表明,适量摄入食物纤维可以预防某些慢性疾病。高纤维食物可以预防阑尾炎。因为纤维素能排除较多的胆汁酸,致使纤维素能抗动脉硬化等到心血管疾病,粗纤维能使脂肪沉积减少,有减肥功能。这些都是对人体很有益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平衡膳食的关注,对平衡膳食的研究将会越来越细致和准确,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必定会过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

  [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J]山东食品科技 , 2000, (04) .

  营养是有机体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在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诸多因素中,营养的作用与影响最为明显。如果营养不良或缺乏,可导致各种生理机能下降,降低机体的适应能力及抵抗力,甚至致病。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有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淀粉即碳水化合物为主;牛奶、大豆、鸡蛋、瘦肉以蛋白质为主;水果、蔬菜则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些都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首先膳食中应含有人体所必须的一切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类、水),其次摄入的食物要有利于消化、吸收、利用,要新鲜无污染,制作加工合理能增进食欲,并多样化(色、香、味、美俱全),同时一日三餐的热量要合理分配,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各餐热量以早餐占全天总热量的30%、午餐40%、晚餐30%较为合适。食物间的千差万别要求我们想要达到膳食平衡,营养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体力和年龄等情况适时、适量地进餐,有规律地进食。为此,国家还推出了满足人们强体养智力需求的绿色营养学系统理论学说,其精髓性科学原理为油料蛋白量实话理论及综合利用营养科学观。其理论本质是在于粮食化及科学性较强的综合利用。如芝麻与大豆二者是一对天然的鸳鸯食品。

  通过学习营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认识到了食品营养的重要性,而且现在人们也日渐关注饮食营养,国家也通过出台政策、推广绿色饮食理念的方式引导人们形成健康饮食的习惯。但是,目前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就是,人们的饮食理念和具体的膳食行为存在明显的矛盾,比如,他们嘴里说起食品的营养成分可以是头头是道,但是在具体的饮食行为中,并没有如此地重视和遵循正确的饮食方式。对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笔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并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想对此矛盾的内在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受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由于在过去饥不择食的年代,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以解决温饱为首要任务,因此,很少关注饮食的营养搭配,进而形成了不科学、不合理、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现在,虽然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已经形成的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仍然对人们的营养观念和膳食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老年人身上。如到了冬天,农村的很多人就会准备很多腌制品等,由于他们只是凭着已有的经验,储存方式不科学或存放时间过长,容易造成霉变。但是那些经历了饥荒年代的老年人由于形成了俭朴、不能浪费的观念,往往对霉变不是特严重的食品不是很重视,依然会食用。但是,从科学、卫生的角度来看,这种习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还有,本着礼节观念,逢客必以酒席相待,因此,在客人来临时,大吃大喝,导致暴饮暴食。

  其次,营养观念不强,根据偏好进食。这主要体现在成年人和青少年身上。由于成年人每天要工作,因此,作息、生活习惯不是很规律,如工作忙了就少吃甚至不吃,闲了就下馆子,几个人聚一起暴饮暴食。而且成年人对饮食营养搭配不是很重视。吃早餐意识不是很强,可吃可不吃,对于水果,也是平时想不到要吃,大都以吃主食为主。而青少年又与成年人不同。首先,他们虽然在学校和生活中接受过关于营养饮食的教育,从心理上也比较重视食品的营养搭配,但是,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充满了活力和叛逆心理,同时又是缺乏自控力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遇到自己喜欢的食品或诱人的东西,就会不住诱惑力,进而产生购买欲望。这时候的营养理念就完全抛之脑后了。其次,他们喜欢挑食,总喜欢吃符合自己口味的食品。而有些食物营养价值很高,到色、香、味不俱全,因此,也不能成为他们喜欢的食物。这样,最终便导致了膳食结构的不平衡。

  最后,外界因素会对个体饮食行为产生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儿童身上。儿童时期不仅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儿童时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不仅影响他们现在的膳食营养摄入和健康,也会对他们将来乃至一生的健康产生影响。在儿童的饮食行为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和同辈群体的影响。由于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对自我的认识不清晰,其行为主要靠习得性获取。因而,父母的习惯和指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父母由于沿袭老一辈的饮食习惯,缺乏科学的营养学知识,会误导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最终难以改变,导致营养搭配上失衡。还有,处在儿童期的孩子,喜欢群体嬉戏,喜欢模仿别人的行为,因此,同辈群体的行为也对个体产生影响。孩子看到同龄人是这样的饮食习惯,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去模仿,保持一致以便不被孤立。

  总之,导致营养学理念和膳食行为矛盾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各种人群的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地理环境、家庭因素、个人偏好、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笔者难以一一解释,因此只挑选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做一简单阐述。针对营养学理论与膳食行为存在的矛盾,我们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尽量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首先,我们的教育机构要进一步普及饮食营养卫生知识,从思想上让大家重视食品的营养搭配,进而贯彻到行动中去。其次,加强对父母关于饮食营养的教育,比如可以编制营养饮食小册子、对幼儿母亲的营养知识指导等,使父母能够以一套科学的营养理念和正确的营养搭配行为来影响其孩子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最后,加大媒体、广告对营养理念和合理膳食行为的宣传,比如,有些电视台播放的健康养生节目。通过这些努力,使人们不仅从观念上、更是从行动来重视饮食营养,形成合理的膳食行为,最终达到营养平衡!

  [2]李军,刘小燕,郭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8,(6).

  [4]吴齐男,苑悦英,李盼荣,李少晶.糖尿病治疗饮食不遵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学刊,2003,(6).

  【作者简介】辛长青(1970-),女,甘肃武威人,大学本科, 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学校卫生工作。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营养特别重要。中学住宿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与 其经济条件、饮食习惯和食堂的膳食供应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住宿生的膳食营养,以便 指导食堂的膳食供应,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笔者于2005年9月对某中学1874名住宿生进行了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1.1对象选择2005年某中学在校内食堂就餐的全体住 宿学生,共计1 874人,其中男生1 098名,女生776名;年龄为14~19岁。

  1.2方法采用5 d记帐法和称重法[1],在星期日晚餐后将剩余食 物进行称重记帐,再将周一至周五各个时段所购食品称重记帐,减去周五晚餐后所剩食物量 ,得到5 d内各种食物的总消耗量,并将同类食品进行分类统计。根据学校餐饮部提供的周 一至周五各个时段的就餐人数记录,计算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消耗量。使用中国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设计的营养计算器,计算每人每日能量及各种营养素 摄入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中的轻体力劳动标 准比较,评价其膳食营养状况。

  1874名住宿生谷类食物摄入量为454.3 g,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相比符合要求;油脂类、食盐摄入量分别为36.2 g和12.0 g,摄入过多;肉类、鱼虾类、 蔬菜类、奶及奶制品、豆及豆制品分别为50.0 g,3.8 g,128.0 g,32.6 g,21.2 g,明显低于推荐摄入量偏低。

  2.2营养素及能量摄入量由表2可见b体育,1 874名住宿生的蛋白质、铁摄入量 较高,而钙、锌、维生素C、核黄素的摄入量不足,能量摄入量偏低。

  2.3能量来源及三餐能量分配由表3,4可见,住宿生蛋白质、脂肪、碳水 化合物所供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比例较为合适;但三餐的能量分配不合适,早 餐能量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该中学住宿生膳食以谷类食物为主,与我国目前推荐的膳食模式相符;但蔬 菜水果、奶及奶制品、豆及豆制品以及鱼虾、肉类、蛋类的摄入量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 塔》相比,明显不足。建议加强食堂炊事人员食品营养知识的培训,进一步调整学生的膳食 结构[3],增加上述食品的供应,以保证学生的正常营养需要,保障学生健康成 长。

  该校学生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符合标准[4];但能量摄入量不足,且三餐的能量比 例不合理,早餐能量偏低。这与当前很多学生过分追求苗条身材,从而盲目控制进食量, 尤其是主食量有关[5-6]。住宿生早餐能量偏低,一方面与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有 关;另一方 面与该校作息时间安排有关(早餐时间较短)。故建议学校在调整作息时间的同时,加强对学 生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该校学生蛋白质摄入量虽然符合标准,但优质蛋白质的比例较低[7],且钙、锌、维生素C和核黄素的摄入量明显不足;摄入的铁虽然多,但吸收并不好。建议学生多进食牛 奶、海产 品、坚果、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动物全血、动物肝脏等。

  [1]王喜生,殷太安,刘继鹏,等,人体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2版. 天津: 天津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7:8-24.

  [3]郑鹏然,周树南,主编.食品卫生全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65-130.

  [6]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组.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成果(200 0). 广州: 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 2002: 6.

  随着全球性的营养变迁,人们对于营养问题的关注从营养不良转向营养过剩与营养失衡,慢性疾病比率的不断增高。因此通过评价膳食质量,开展社区营养宣教是提高膳食质量,预防慢性疾病有力的预防策略之一。近年来,评价膳食的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单一营养素的评价转向了整体的膳食模式的评价[1]。相比于单一的营养素评价,整体膳食评价反映出了真实的膳食状况,并考虑到了单一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近十年中被广泛使用。美国建立了HEI[2],HEI-20053[3],YHEI[4],aHEI[5]等一系列科学评价美国人膳食质量的指数,被广泛验证与大量运用在膳食评价的试验中。为了更好地评价中国人的膳食质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者在2005年建立了以食物组为指标的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ietBalanceIndex-07,DBI-07),在2007年进行了修订并验证了其有效性[6]。DBI-07的建立借鉴了美国的HEI方法,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适合评价中国成年人的膳食质量,并广泛用于居民膳食质量的评价[7,8]。此前鲜有实验用DBI的方法评价南京市的社区营养,因此本研究采用膳食平衡指数法评价了秦淮区居民的膳食模式,比较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膳食特点,为营养干预提供有效证据。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根据居民门牌号抽取南京市秦淮区西街、雨花路和正学路社区,年龄在35-92岁之间的居民309人为调查对象,其中60岁的居民69人。

  采用连续三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进行调查,计算每人每日各种食物摄入量。按照DBI-07的评分方法计算出每个人每个DBI指标的分值,并描绘该人群中DBI各指标分支的分布情况[6]。

  DBI-07的评价指标包括反映摄入不足的负段分(DBI_LBS),反映摄入过量的正端分(DBI_HBS),和反映平衡程度的膳食质量距(DBI_DQD)。DBI-07的构成指标为谷类、蔬菜、水果、奶类、大豆类、动物性食物、酒精、食物种类及饮水量。各单项指标的分值采用分段取值,分值的定义依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量,具体取值参照DBI-07的要求[6]。

  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不同年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检验标准为0.05,统计软件采用SPSS17.0。

  对调查员和被调查对象进行统一培训,告知准确记录每日消费各种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的重要性。由经过膳食调查培训的专业人员发放并指导社区居民填写,并当场核对补缺调查。回收膳食调查表,经进一步核对准确无误后再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抽取5%的被调查对象由另一名调查员在同日进行调查、对比。

  围绝经期是从绝经前生育期走向绝经的一段过渡时期,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直至绝经后一年,年龄在40~60岁〔1〕。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卵巢功能逐渐退化,引起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主要因素,其次还受心理、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2 〕。本研究对泰安市部分企事业单位862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泰安市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和营养知识需求,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3〕的标准相比较,提出围绝经期妇女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模式,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1对象 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就诊于泰安市四家综合性医院妇科门诊,年龄40~60岁之间,有子宫及一侧或双侧卵巢,有月经的改变或有绝经综合症表现的妇女。共获得有效问卷862份。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按照要求,由受过严格培训的本课题组成员采用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过去疾病史、生育史、家庭经济情况、配偶基本情况、绝经期症状、服用保健品及药物情况、相关知识及绝经期保健需求等。回收的调查表由课题组专门培训人员进行逐份审核,剔除无效表格,对合格调查表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各指标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资料采用t检验。

  2.2 围绝经期妇女膳食结构与《指南》相应项目的比较 本次问卷所调查862人的膳食结构没有一人完全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其中 ,谷类、蔬菜、水果、肉类、乳类、豆类的摄入量明显低于推荐值 ,而食盐、油脂类摄入量高于推荐值。见表1。

  2.3围绝经期妇女选择食物的原则和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 无1人全部答对,尤其是食物的营养成分知之甚少,仅有29人(占3.36%)对平衡膳食宝塔内容了解,541人(62.76%)的人没有根据食物营养价值选择食物,677(78.54%)很少讲究粗细搭配。见表2。

  2.4围绝经期妇女营养知识的来源与需求。调查人群中,食物与营养知识的来源从高到低依次是电视(47.28%)、报纸(46.12%)、杂志书籍(26.29%)、广播(23.16%)、专业人员(8.12%)、网站(6.12%)。最希望获得营养知识依次为营养与疾病(42.19%)、平衡膳食(32.15%)、营养不良(27.16%)、其它(18.13%)。

  3.1饮食习惯 《指南》是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用来指导人们每日膳食。本次问卷所调查的862的饮食没有一人完全符合《指南》的建议,即没有一位居民能够按照《指南》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品种和数量食用谷类,蔬菜和水果,鱼、禽、肉、蛋,奶类和豆类食物,油脂类食品。而我国推荐的成人合理膳食能源平衡中,蛋白质占10%~20%,碳水化合物占60%~70%,脂肪占20%~30%。蛋白质来源中,动物性和豆类等优质蛋白最好占膳食总蛋白的50%左右;脂肪摄入中提倡多食植物油[4]。泰安市围绝经期妇女蔬菜、水果、肉类、乳类、豆类的摄入量明显低于推荐值 ,而食盐、油脂类摄入量高于推荐值,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研究表明,长期不合理膳食将会导致营养不平衡,甚至加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大豆可减女潮热次数的45%,经常喝牛奶及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喝牛奶或不吃豆制品者。关注饮食,改善健康状况,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状[5-6]。

  3.2选择食物的原则和对营养知识了解 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对《指南》相关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尤其是食物的营养成分知之甚少,仅有3.36%的人对平衡膳食宝塔内容了解,62.76%的人没有根据食物营养价值选择食物, 78.54%的人很少讲究粗细搭配。应重点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平衡膳食的宣教,使其对每种食物的摄入量有准确的认识,提高营养知识水平,保障膳食质量,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围绝经期疾病的发生。

  3.3食物与营养知识的来源与需求调查显示,电视、报纸是居民食物与营养知识的主要来源,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最希望学习的营养知识是营养与疾病以及平衡膳食的知识。提示我们,应将电视、报纸系列为开展食物与营养宣传教育的主要平台,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根据围绝经期妇女营养知识需求和这一特殊的生理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食物与营养宣传教育活动。

  3.4 健康干预对策 针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和需求,加强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的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改善饮食行为,促进围绝经期妇女的身体健康。

  (1)营养教育的保障措施:建立相应的营养教育组织和专业队伍,使营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使营养教育有相应的营养科研工作作保证,达到专业化的水准以及定期监测,了解营养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指南》内容,制定出可行的营养标准和法规等干预措施。(2)营造获取正确营养知识的环境:针对围绝经期妇女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和形式,加强对电视等媒体关于营养知识的宣传管理,开设专门的营养专栏,提供正确的营养知识;医疗保健机构应开设营养门诊,为围绝经期妇女及其他人群提供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咨询指导,减少营养教育的盲目性;社区也可成立围绝经期妇女俱乐部,定期组织妇女学习营养知识,建立正确的饮食行为和习惯。(3)围绝经妇女膳食结构和行为应为食物应多样化,不要偏食,多食杂粮、蔬菜、水果,少吃甜食、炸、腌、酱制品、动物内脏或过期食品,不要暴饮暴食,改善不良饮食行为,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以期平安度过围绝经期。

  [2]李一云,贾春红,季建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32(4):229-232.

  [4]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b体育流程

免费咨询

提供图纸

免费设计

免费报价

无忧安装

终身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