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英文十篇b体育
日期:2023-08-06 08:10 | 人气:
b体育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是很简单的,但很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鸡蛋、煎香肠或熏咸肉。中午,就较为简单点,大部分人会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英国人吃的蔬菜食品的品种也是很多的,像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英国的国菜是炸鱼加薯条。 英国的薯条店大概和我们的煎饼摊一个概念,属于遍地开花的快餐站点,近来,除了鱼和薯条之外,很多店还供应炸香肠、炸鱼糕、小馅饼之类的食品,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薯条浇汁。但是街头最常见的景象还是人们手捧一大包热腾腾的薯条,边吃边走,从你身边经过的时候便会留下强烈的米醋的味道,这味道其实不难闻的,而且十分能够勾起食欲。
英国有着各式各样的食品,其以快餐为主的国家,但是在英国在饮食方面有着不少礼仪,以下只是个人了解的一些英国人用餐的礼节,英国人在餐桌应该还有不少的礼节。
(1)在就座时,身体应该端正,手不要放在桌子上,人与餐桌的距离以当便于使用餐具。餐台上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应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用刀叉进餐时,从外往内取用刀叉,应该是左手持叉,右手持刀,不要持错;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当不用刀时,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做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不能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一定要使吃食物时所发出的声音小。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
(4)在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
(5)面包一般要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7)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韩国人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韩国人吃泡菜的种类很多,每餐都会有泡菜,韩国人上桌的泡菜精致,在盘碟中能摆出不少花样。由于靠海,韩国人的餐桌上素菜显然比较多。另外一个“多”的是酱制品。韩国人有着各种不同吃法的酱。
韩国人通常都用勺子和筷子,这些餐具大部分是金属做的,而且是每人有一个饭碗和一个汤碗,其他的菜就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韩国人使用饭碗也很有讲究,不仅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还非常忌讳使用碰坏了边的碗或盘子,认为用缺边的碗或盘子装食品是在打发要饭的。
韩国是发酵食品的王国,酱类和泡菜是韩国副食的主旋律,辣椒和凉拌菜也是其饮食特点的所在。并且韩国人热情好客,在饮食方面有着特别的礼仪,以下只是个人了解的一些韩国人用餐的礼节,韩国人在餐桌应该还有不少的礼节。
(1)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脚的小桌,用餐者都是席地盘腿而坐,年青人则会在长辈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脚底上,绝不能将双腿伸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
(2)韩国人没有端起碗吃法吃饭的习惯,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左手要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
(3)汤匙和筷子是不能够同时抓在手里的,也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当在使用筷子时应该把汤匙架在饭碗或其它用品上,筷子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
(4)用餐时不能发出声音,咀嚼声音一定要小、最好不要谈论商业类话题,也不要让匙或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给长辈倒酒时要用双手,喝时得侧身手掩以表示敬意;
(5)共同享用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再吃,醋酱和辣酱也应当拨到碟子上蘸着吃;
(6)在用餐时,一定不能漏出嘴里的食物,不能够咽下的骨头或鱼刺,应当避开旁人包在纸上,也不能够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7)用餐不应该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与一同用餐的他人统一步调,当是与长辈一起用餐时,应该由长辈先起身离开餐桌后,晚辈才能够起身离开;
食物是吃其味道,味道是凭舌部来感知。而习俗是由一个民族长期保存下来的,饮食习惯的形成,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英国与韩国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这是由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
[1] (韩)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林善玉,李光仁.《韩国文化之旅》.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2] (德)希施费尔德著,吴裕康译.《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义、使用原料、烹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译中式菜肴,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次上的进一步转换。
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比如,许多菜肴常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或带有民间色彩,或带有艺术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们审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中国菜烹饪的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中国烹饪,刀工十分讲究,历来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厨师总是因料施刀,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横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对菜的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譬如切猪、牛肉,猪、牛肉是有纹理的,顺着文理切,纤维长,炒出来的肉就韧。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时要横着纹理切。
烹饪中国菜,掌握火候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菜的原料结构迥然不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韧;另一方面,切的形状各异,块、片、丝、条,厚薄不等,长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菜鲜美可口,保证菜的质量。中国烹饪的火候有文火(slow rre; 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文武火(moderate temperature )之分。用什么样的火进行烹饪取决于什么样的原料和形状的菜。以鸡为例,如果是嫩鸡并切片,就宜高温快炒,这样炒出来的鸡肉鲜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鸡肉就会硬而韧。如果是老鸡,只能炯或炖,若炒食,鸡肉会咬不动。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很多,为了方便翻译,可把中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作如下分类。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处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将油置于锅内,加高温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用场( - ing)一词,只是加不同的修饰语。煎(fried or pan一fried )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黄。如,煎鱼(Fried Fish)。炒(sti;一fried ):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鱿鱼(Stir一fried Sliced Squid)。然而,“炒蛋”的英译却是Scrambled Egg,不译Sti:一fried Egg。另有一词是“爆 ( 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种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 Beef )。炸(deep一fried ):把食物放进滚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 deep一fried )、软炸(soft 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 deep一fried)之分,翻译时,一般均译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 Spareribs)。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处是食物与明火直接接触或放在铁架上烧,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 ):用火或热气使食物变热、变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 Bread )。烤( roast , barbecued ):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鸭( Roast 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词的译法)叉烤肉(Barbe-cued Pork)。焙(baked):用干热使食物变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 Potato Chips)。
以上列举的是中国菜的一些主要烹饪方法。只要熟悉这 些技法,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中国饮食资源极其丰富,烹饪方法更是难以计数,大都是国外未必有的,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直译当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这一观点在现今翻译界也是大都认同的。如: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 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处的特别独到有名,英译时即使原菜名中无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粤菜有一名菜叉烧,是香料腌制的一种烤瘦肉,为广东特有。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因此,叉烧可译为Roast印iced Filletof Pork , Guangdong Style。又如潮洲烧雁鹅,可译为ChaozhouRoast Goose或Roast Goose,Chaozhou Style。
第三,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Zongzi , Dianxin , Guotie , 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
第四,以药膳命名者。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 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构祀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 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 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ox一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
第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译。在中式菜肴中,有 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 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 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如佛跳墙、大救驾(安徽寿县名点。传说赵匡胤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领,进城后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圆饼进呈,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匡胤当皇帝后,赐该点心名“大救驾”。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三是由于这类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短短的菜名翻译无法解释得透彻,刘增羽先生的意见颇有道理,“在英译名之外再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随着当今世界学汉语的热潮再次升温,像此类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译后解释的方法,如上所说的佛跳墙、大救驾、东坡肉等。
第六,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者及以吉祥语命名者。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如意”、“芙蓉”、“翡翠”、“元宝”、“荷包”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凤凰展翅”、“祥龙献瑞”、“龙凤呈样”、 “鸳鸯鱿鱼”、“芙蓉鸡片”、“元宝鱼翅”、“翡翠妒鱼卷”等。菜 名悦耳动听,象征着吉祥如意,荣华富贵。以吉祥语命名的菜 名往往用来表示祝福,多用于节日、生日、结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国人民趋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福”(山东名菜。由二十多种原料组成,主要有海参、鲍鱼、鱼肚、鸡、鸭、冬菇、菜心等。在山东各地多用老年寿诞、新婚喜庆、婴儿满月、合家团圆的喜庆宴席,以取吉祥之意)。这类菜名还有”老少平安’。等:此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比如“凤凰玉米羹”中的“凤凰”,不译成英语意为长生鸟的“凤凰”( phoenix ),而转译作其真实原料“鸡蛋”( egg ),甚至于粤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转译为所谓真面目的“’鸡蛋”。如此,“凤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鸡蛋牛肉羹”中的鸡蛋在其中也无法使人联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将“凤凰玉米羹”译作Phoenix ( egg ) Corn Thick Soup ,“西湖牛肉羹”译作West Lake ( egg) Beef Soup较好。还有人将“凤凰拼盘”译作Assorted Cold Dishes in the Shape of a 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还有一个“龙虎凤大烩”,人们一般将“龙虎凤”转译为三种原材料“蛇猫鸡”,即Thick Soup of Snake,Cat and Chicken,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龙虎凤”,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却译作“蛇猫鸡”下三滥般的名字,所以还是译作Soup of Dragon ( snake ) Tiger ( cat ) and Phoenix ( chicken)好。有人认为“一卵孵双凤”不可译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应译作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为什么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呢?译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 (tow 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 )。还有含有“芙蓉”这类美丽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鸡片”、“甜芙蓉燕窝”、“出水芙蓉鸭”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转译为其原材料“蛋白”( egg一white ),不能不说是使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减魅力。有人将一芙蓉海参”译为Sea Cucumber in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H363SCUS,将“鸳鸯菜汤”译为W ater一shield with Floating Manda-rin Duck就很贴切,有美感,笔者认为很值得借鉴。以上谈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语命名的中菜的译法。人们通常采用意译为主,后加注释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译为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而从我们关于中国文化与中菜英译的关系来看,使人们领略到更深层次文化的内在表现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译出菜名所蕴含的祝福含义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译为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 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还有菜名“全家福”便可译作Happiness to the Whole Family(stewed assorted meats/hotchpotch,mixed with sea cucumber, squid, abdomen of fish,chicken,duck,fish ball, shrimp, black mushrooms and fungus etc.)。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更是其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如今,许多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对其菜名的涵义、使用原料、烹调方法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不准确的英文译名不仅无法体现中华名族的优秀饮食文化,而且会影响外国游客的胃口。可见,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加深国际交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其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饮食则精致巧妙。两者在饮食观念、对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饮食进一步体现着食以味为先的观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营养搭配。而西方饮食则较为理性,烹调重营养而轻味觉。
西方人认为菜肴主要是补充能量的,所以爱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摄取的食物包罗万象。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体现在烹调方式和进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调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状多种多样,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调味,中餐较西餐而言,烹饪方法更繁复多变。在进餐方式上,筷子对刀叉、圆桌对长桌的对比都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
西菜命名多实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则注重表情达意,多富于艺术性,除少数一般大众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
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在宣传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准确的菜单就是一支好的广告。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意译,而且是文化层次的传译,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中文菜谱为追求其“意”美,命名时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则可省略。如“脆皮乳鸽”,西方人认为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虑到此种情况,此类菜在英译菜单上就应省略。
大多数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话典故、自然联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此类菜名应从其原料出发,采用转译或意译。如“百鸟归巢”,应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也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使用汉语拼音注译。如:饺子(jiaozi)。还有些用地方语言或音译拼写的菜名,则仍保留其拼写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传广泛的传统菜点在音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
汉英语言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菜单时,译者应尽量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味道形态,以让人一目了然。
中国菜肴制作较为复杂,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如去鳞(scaled)、剥皮(skinned)等。中国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中餐的烹调方法极其多样,大致分类如下:烧、烩、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卤、酱、熏(smoke)、酿、扒、烫、糟等有其对等词,可一对一翻译,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归入“煎炸”类,西餐没有“拔丝”方法,类似方法为candy,toffee。应注意的是,英译时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直译法能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种可取并且实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译可借鉴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烹制方法开头的: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形状/口感+主料。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做法(动词过去式)+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有些中文菜名极具象征意义或由神话典故得来,需采用意译法。如“蚂蚁上树”,若直译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会引起外宾的诧异。蚂蚁在中餐中虽可以入菜,但此蚂蚁非彼蚂蚁,而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应意译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通过菜名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准确英译是极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译时要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障碍,因此要准确且生动地翻译出中文菜名较为困难。译者需熟知中西饮食文化知识、饮食汉英语的对等转换等。英译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单一不变的,译者可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达到通过菜名能很好地体现菜肴本身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第一,有利于提高酒店餐饮管理整体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旅游产业发展,酒店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外国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使得我国酒店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酒店餐饮管理在酒店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酒店的一大招牌,能为酒店带来较多收益。因此,面对外国游客的增多,在酒店餐饮管理中应用商务英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提升餐饮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尤其是餐饮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到国际酒店餐饮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并将其运用于酒店餐饮管理中,革新我国酒店餐饮管理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我国餐饮管理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酒店餐饮管理改革的重要尝试和途径。第二,有利于为外国顾客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酒店行业主要是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酒店餐饮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管理提高餐饮服务质量,为顾客提供美味的食物和良好的就餐环境,从而使顾客获得良好的就餐体验和宾至如归的情感享受。外国游客数量的增多促进了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外国游客,酒店餐饮等部门应强化自身管理,尤其要重视外国游客需要。在酒店餐饮对外服务中,会涉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这就需要在餐饮管理中应用专业的餐饮商务英语,考虑语言和文化差异,便于酒店餐饮服务人员与外国顾客进行顺畅交流,掌握外国顾客的真实需求,同时也能将酒店的服务宗旨、饮食特色和我国饮食文化准确地传递给外国顾客。通过在酒店餐饮中应用商务英语,能使酒店与外国顾客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为外国顾客提供专业的餐饮服务,同时带给外国顾客丰富的我国饮食文化感受,在美食和文化的双重服务中,吸引外国顾客再次前往。综上所述,酒店餐饮管理中应用商务英语能够为外国顾客提供良好的餐饮服务。第三,有利于提高酒店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酒店行业可观的利润,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酒店市场,同时国际酒店企业进军我国市场,使得我国酒店行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酒店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就要提高酒店自身实力,尤其是与国际酒店企业对抗的实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酒店行业具有充足的客源,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国游客前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国游客,酒店必须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尤其餐饮服务水平。结合中西饮食和文化差异,在餐饮管理中应用商务英语,提升酒店餐饮对外服务水平,久而久之逐渐形成酒店餐饮特色,为酒店吸引更多外国顾客,品味酒店美食,领略酒店餐饮文化,提升酒店竞争力。
第一,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全面掌握。随着我国和国际社会交往加深,我国酒店行业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并接待了更多外国顾客,促使我国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能处理好商务英语的翻译能力,尤其是餐饮管理中的商务英语翻译。中西方在文化、语言、句式、表达方式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酒店在餐饮管理中重视中西方文化和基础语言方面的差异,掌握餐饮商务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酒店餐饮管理水平,处理好对外事务。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多数酒店在餐饮管理中商务英语的翻译能力有限,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无法准确翻译涉及到的餐饮事务英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餐饮服务整体水平,在服务外国顾客过程中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影响外国顾客的就餐体验与酒店的对外业务。第二,酒店餐饮管理人员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有限。酒店整体竞争力受酒店员工影响,尤其是管理人员能力。在酒店餐饮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商务英语能力直接影响酒店餐饮管理的商务英语翻译能力,只有酒店餐饮管理人员的商务英语能力得到提高,酒店餐饮服务的对外事务才能取得进步,为外国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提升外国游客的就餐体验与酒店餐饮服务的整体质量,这是酒店餐饮管理的最终目标。但是从现实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多数酒店餐饮管理人员的商务英语能力较低,导致在具体应用和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到酒店餐饮的对外事务,对酒店的整体竞争力和外在形象都产生负面影响,限制酒店对外业务的发展。第三,缺乏与高校餐饮管理专业的联合。酒店行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是酒店安生立命的关键,顾客也非常重视酒店服务水准。餐饮服务是酒店服务项目中的重要部分,餐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吸引顾客入住有着重要作用,例如,诸多著名酒店的餐饮服务水平和餐饮食物都保持着较高水平,同时也可提供专业的订餐服务。餐饮服务水平高低和餐饮管理水平具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求酒店餐饮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素质。我国酒店行业餐饮管理人员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商务英语翻译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与我国高校餐饮专业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提高酒店餐饮管理人员素质,另一方面为酒店提供专业的餐饮管理人员,提高酒店餐饮管理中商务英语翻译能力。从现实来看,我国诸多酒店企业尚未与高校餐饮专业进行联合,建立合作关系,对于酒店餐饮对外商务英语翻译有着重要影响,限制了酒店对位事务的发展。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 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 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b体育。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 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线.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 jiaozi, 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 meat 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 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 po beancurd 或ma po tofu (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 po stewed pork’。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红烧牛肉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在悠久璀璨的中国文化中,中国饮食文化独具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是中国传统著名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具一格的特色而闻名中外。随着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等大型国际性活动的相继举办,广东的旅游业也将会迅速发展。粤菜向国际友人提供了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感受广东特色文化的窗口。粤菜菜单的翻译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好的菜单翻译不仅能向外宾传达菜肴的信息,而且还有利于广东饮食文化的传播。粤菜菜单作为一种沟通渠道,它通过文字向食客传递广东饮食习惯和文化信息,在粤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弘扬广东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促进粤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粤菜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和制作方法,并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区域饮食文化的特殊性必然也表现出语言的独特性,如粤菜中的“鸭母捻、油条”等词汇,严格的讲,在英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然而这两种翻译过来却是完全不同的食物,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背景。例如“鸭母捻”类似北方的汤圆,翻译为“Ducks twist”,全然没有原文的意思,“油条”翻译为“Fried bread stick”。如果对饮食文化和背景知识疏于了解,译文读者无法体会到该菜的内涵。
粤菜菜肴不仅注重色香味俱全,制作工艺精良,而且菜名讲究,往往采用比喻、夸张、象征、典故等方式,使得粤菜菜名名称美妙动听,形象逼真,而人们在品尝这些菜肴的同时也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但是这些菜名的特殊性也给翻译带来难度。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菜肴的原料、制作工艺、文化背景等,一旦把握不当,望文生义翻译,就会造成误解,不仅影响外宾的食欲,更起不到文化宣传和交流的效果。
如“凤爪”就是不是什么凤的脚,如翻译为“Phoenix Feet”就会让外国食客不知所云,产生误解。根据广东的文化及中国文化,“凤爪”即为“鸡爪”,如翻译为“Steamed Chicken Feet with Sauce”就让外国食客既知道制作原料、烹饪工艺和配料,也能浮想联翩,激发食欲。又如广东小吃“生肉包”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为“Raw Meet Bun”就会让外国食客觉得奇怪,一般在国外只见过生牛排、生鱼片等可以食用,却未见过生猪肉可以食用。其实,根据广东特色和制作工艺,“生肉包”就是蒸猪肉包,因而翻译为“Steamed Pork Bun”更准确,更能反映出其特色。论文参考,翻译。
粤菜菜肴主要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这种饮食观念导致了与国外的烹饪文化也不尽相同。论文参考,翻译。西方人不会食用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烹饪方法比较简单,而粤菜烹饪讲求整体和调和之美。广东的饮食除了饮食的目的,还要带来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而在烹饪原料上国外人不会食用动物内脏,但是这些经过煎、炒、炸等方法称为广东人餐桌上美味佳肴。“川贝雪梨猪肺汤”,“桑杏炖猪肺”应分别译为“Pig Lung Soup with Tendrilleaf FritillaryBulb and Pear”和“Stewed Pigs Lungwith Mulberry Leaf and Apricot”让国外食客了解制作原料、工艺和辅料等。
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强调,翻译的方法和翻译的策略必须由译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根据该理论,决定任何翻译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该理论认为,源语文本(source text)和目的语文本(targettext)是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功能目的理论既重视译文功能,又照顾原作者和读者的利益,强调功能与忠实原则。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把译文功能与处于特定语境的原语文本同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考虑,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性。
粤菜菜单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语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来看,粤菜菜单属于“信息+呼唤”类型的文本,其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人对该信息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有所了解。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传递菜肴制作原料、烹饪工艺、配料、造型等信息过程。因此,菜单翻译的核心内容是以目的为指导的“直入主题”,直接介绍、交代具体的制作原料、烹饪方法和配料等,再按照国外食客接受的习惯,让菜名起到开胃的目的,进而根据烹饪工艺、历史典故、文化背景进行传递,达到饮食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论文参考,翻译。
粤菜菜单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特点,在句法、词法和修辞等方面也运用独特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这些表达方法,反映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粤菜菜系较多,融地方特色、传统特色和历史典故于其中。因此中文菜单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还要兼顾文化信息的转换。论文参考,翻译。
根据功能目的理论的原则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粤菜菜单的英译方法大体可以规划为以下几种:
语言是系统符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任何语言都在发生变化,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因而音译法被应用于粤菜菜单翻译这种语言特征、文化特色较强的领域,并能取得其他翻译方法达不到的效果。在粤菜中,有一部分菜名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的,因而在翻译中为了保持原有饮食文化的特色和风味,可采用音译法,让国外食客接受汉语拼音名称,了解中国特有的原汁原味饮食文化,从而达到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实现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翻译。
如粤菜中的“大同凤爪”就是按照音译方法翻译成“Datong Chicken Legs”,“玉环瑶柱脯”译为“Yuhuan Scallop Breast”,“麒麟蒸桂鱼”译为“Kirin Steamed Mandarin Fish”。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东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得到了外国人的认同和接受。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反英语语言表达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使得内容和形式相符。这种翻译方法不但符合了功能目的论,且实现了语义和语形等值,因而这种方法在菜单翻译中较为普遍,一般用来翻译清楚直白的粤菜菜名。例如:“卤水鹅”(Marinated Goose),“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蒜香肉排”(Deep-friedSpare Ribs with Garlic)等。直译菜名实际就是还原菜肴的内容,忠实再现了菜肴的特色,确保了原汁原味,最易国外食客的理解和接受,使人一看便知菜肴的构成和特色。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语言表达形式成为翻译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在粤菜菜单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及带有联想性的菜名用具体而清晰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因为许多粤菜菜名具有一定的典故和文化背景,因而在翻译中可首先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形象,让食者未尝其菜,先听其名,便已食欲大开。因此,在翻译若照字面意思直译,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外食客会不理解。例如:“手抓琵琶骨”(Braised Spare Ribs),“酿鸳鸯膏蟹”(Steamed Two Crabs Stuffed with Mash)等。这类翻译舍去了粤菜菜名中的比喻形象,只译出原义,并用简单明了的英语译出,将菜肴的制作原料和烹饪工艺介绍给食客,起到对饮食文化的交流。
借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国外人所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来部分翻译粤菜菜名。论文参考,翻译。和音译法的“输出”相反,借译法是一种“输入”,这也是达到功能目的论的一种最佳途径。中外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和饮食文化中的不同之处,使得饮食文化间的交流产生可能。而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流反映在翻译上就是粤菜菜名的英译需要借助国外饮食文化的表达。只有这样,菜单的翻译才更具有特色,更为地道,更易为国外人理解和接受。
粤菜菜名英译方法灵活多变,有时同一道菜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翻译。具体方法的采用要求译者根据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遵守功能目的论的原则,实现菜单传递信息、吸引食客、弘扬广东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随着大型国际活动在广东的相继举办,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接触和了解广东及广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的推广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挑战,并肩负着弘扬广东饮食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重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粤菜菜名寓意深刻、蕴含典故、融合历史,因此菜单的翻译既要追求美感,考虑读者的接受和认知程度,也要在准确的基础上体现菜肴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的饮食文化特色。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征。贵州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省份,他们与汉语杂居相处,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由于这种居住分布状态,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受到汉族的影响,因此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贵州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来贵州投资经商和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越来越多,贵州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也越来越多地被外国人了解,因此菜名的翻译对宣传和推荐贵州的特色饮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既是增进各国民族友谊及了解的需要,又是宣传贵州少数民族风俗和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增加外国游客满意度等方面的重要工作。
图式(Schema),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事物、情景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是认知框架,人是以图式的形式贮存记忆。语言理解是一个动态交互过程,当外界输入的新信息同大脑中的“图式”联系起来时便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文化图式指的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7]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包括三层涵意,即源语文化图式可理解、译者可表达、目的语读者可接受。即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激活自身与源语文化相关的图式,以便对源语文化信息进行正确的理解,然后将其转换为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文化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翻译中,各民族在文化图式上表现的异同,一般有三种情况,即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缺省。对应是指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图式相同或相似,源语文化图式在目的语中能找到对应的文化图式;冲突是指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图式各不相同;缺省是指源语读者和译者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或不完整。文化图式冲突和缺省是文化翻译的主要障碍,也是误译的根本原因,在翻译中常常导致一些“不可译”现象。
贵州各少数民族与其他地区的民族相比,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既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图式,又有文化图式相冲突的现象;既有错位的现象,又有缺省的现象。本文试图以宣传贵州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为出发点,从文化图式视角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菜名的英译问题。
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菜名英译在贵州少数民族人们头脑中形成的饮食文化图式与其他民族是相同或相似的。在翻译该类菜名时,译者可采用直译法。因为源语菜名在目的语(英语)中可找到对应的文化图式,这样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和译者就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认知模式。直译有利于外国友人对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认同和接受,既保留了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情调,又传播了贵州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腌鱼”是苗族和侗族最喜欢的一道风味菜。把从小溪里捕来的小鱼破开胸膛洗净后放入甜酒(醪糟)中,加上糟辣椒腌制几天即成,然后通过煎、蒸便可食用,也可生吃。因此,为了在译文中突出这道菜的做法,保留少数民族文化气息,译者可采用 “做法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开头+主要原料”的形式对其进行翻译。“腌鱼”这道菜名可英译成Preserved Fish in Fermented Rice with Pickled Chopped Red Pepper。在翻译以地名或人名开头的菜名时,地名、人名一般用音译,菜名采用直译。如侗家腌蕨菜:Preserved Fiddlehead Ferns, Dong Style布依腌排骨:Preserved Spareribs, Buyi Style.
贵州苗族酸汤鱼是著名的少数民族菜肴,风味独特,集酸和腌于一体,但外国人却不太了解,因此在翻译时应突出此道菜的配料,翻译形式是“(做法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开头)+主要原料+配料名”,主要原料和配料名之间常用介词in或with来进行连接。所以贵州苗族名菜“酸汤鱼”译成Fish Cooked in Sour Soup, Miao Style。
贵州少数民族菜名在西方饮食文化中的文化图式,除文化对应外,还有文化缺省的现象。有些对于源语读者和译者熟悉的文化图式却在目的语中空缺或不完整,使得译语读者因相关文化图式的缺省而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这是贵州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决定的。译者在翻译时需熟悉贵州少数民族菜的做法,采用意译法, 有利于目的语(英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有的菜在不同民族里有着共同的菜名,但其原料和做法均不相同;而某些菜字面上体现了菜的做法,实则为其他做法。为此,译者需要先对菜的做法有所了解,再对其进行翻译。
例如,苗族和布依族均有一道菜名为“血豆腐”。苗族人的“血豆腐”是将鸡血或猪血加盐凝结成块,然后再将血块切成小块状,用酱将其炒熟,所以正确的译法是Blood in Tofu Shape, Miao Style, 而布依族的“血豆腐”则是用碎豆腐,加上肥肉末和猪油做成的,其英译为Baked Tofu with Lard, Buyi Style.
一些贵州少数民族菜名背后有着古老的历史。例如,“合渣”,英译为Tofu with Vegetables, Tujia Style.在战乱时期,由于粮食短缺,人们饱受饥饿之苦,当地的人们食用合渣才得以幸存下来,这道菜因其历史背景而出名。所以,为了突出民族文化,译者可在译文后加上该道菜背后故事的英译,以便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类似的菜名还有“苗家姊妹饭”,其英文是Sisters’ Rice―Sticky Rice.“折耳根”是贵州少数民族爱吃的一种食物。其对应的英文是heartleaf或fish?鄄wort, 拉丁词为cordata houttuynia.然而许多外国人并不知道何为折耳根?因此,为了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这道菜,译者可采用音译,并加上注释,
图式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在将一种文化图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图式时,应准确分析源语和译入语文化图式的异同,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图式结构,另一方面要激活译文读者已有的文化图式。在菜名的翻译上,要考虑饮食文化差异,尊重外国人饮食观念,在对汉语原文及其文化理解透彻的同时,还要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贵州少数民族菜名的英译对宣传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及大力发展贵州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特色,还要从其文化深度了解菜名的来历,这样才能对贵州少数民族菜名做出正确的翻译,才能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2] 何再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式菜名英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5).
[3] 何宇琴.贵州少数民族菜名翻译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3).
[4] 金惠康.贵州旅游英译―吃在贵州[J].中国科技翻译,2000(3).
[5]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 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3).
[8] 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9] 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10] 杨仕章,牛丽红.文化误译图式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众所周知,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高校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是“准社会人才”,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英语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去认知感悟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一个常见的有趣情境:国外人士在用汉语与我们进行交流时,不了解在中国“意思”这一词汇的文化内涵,便会很难理解它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含义。同理,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了解其文化背景,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沟通思维方式,更好地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进行国内外文化交流。
2.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语言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偏差,加深对英语的认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主要通过英语课堂来获取英语知识。而中学英语教师比较注重英语词汇语法知识教学和英语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丰富教学形式,渗透多元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有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去引导学生理解英语的文化含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渗透多元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西方饮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英国人日常饮食的视频片段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饮食习俗资料。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这些课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日常饮食有哪些不同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会认识到:英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多是蔬果、甜点、炸烤类食物,而我们的日常饮食多是米面、炒菜、粥类食物。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和英国饮食文化的差异。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学生讲解一些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填补学生的文化空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增强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相对于呆板讲解词汇和语法的英语教师,学生更喜爱能运用自如地把文化知识穿插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质量。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文化知识尤其是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保证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例如,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和互联网及时关注英语教学方面的最新动态,通过互联网学习多元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校情,邀请高校英语教学领域的先进模范教师开展文化意识培养心得交流,或者给高校英语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开拓英语教师的文化视野,更新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跟上时代步伐。
3.拓宽学习途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增加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引导学生去自主提高自身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课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
例如,教师结合不同专业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研究课题,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去创设一个商务对话场景,由学生自己或者与同学合作的方式设计主题方案,并编写合适的对话情节,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场景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去深入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通过互联网查阅学习实时、丰富、有趣的英语文化知识,通过观看英语电影了解英语文化知识等等。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丰富教学形式,渗透多元文化知识,增强教学水平,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拓宽学习途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1]郭祯.论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19-120.
[2]隆涛.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220-221.
中国是众所周知的餐饮文化大国。 但同时,名目繁多的菜肴也给其英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例如笔者曾在西安市“魏家凉皮”店内发现擀面皮被英译为 “steamed cold noodles”, 大家所熟知的例子还有把粽子译为 “rice dumpling”. 如此译法不仅完全违背了翻译时的“忠实”原则, 而且让不熟知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会一头雾水,不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试从现有菜肴的英译入手,分析其是否符合菜肴的翻译要求,最后总结出中国菜肴英译的几个基本方法。
任何种类的翻译都应该以某一理论作为翻译的指导和依据,菜肴翻译也不例外。菜肴英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但如果菜肴名称中包含太多的文化因素,不利于实现英译的忠实时,只能舍弃文化因素,追求功能上的对等,即是否某一菜肴的英译可以让西方人士看到后一目了然,知道其主要食材,口味等。刘琪也认为,“菜肴英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 因此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忠实,对等原则”(刘琪, 2006:65)。同时,英译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要注意对“简洁”的要求。因为菜谱的印制、设计及装帧都是十分考究的,一般没有太多的空间位置去容纳冗长累赘的英译文。简言之,就是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
直译法是指根据菜肴的烹饪方法,主料,配料,口味等直接译出菜肴的名称。纽马克认为“如果直译可以产生功能对等,那么其他一切译法都是不可取的”(纽马克2001:137)。直译的优点在于可以简洁,忠实地传达出菜肴的主要内容,风味等,让食客一目了然。符合菜谱翻译的原则。这种译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看到菜名即能知道其主料,配料,口味等的菜肴,以家常菜居多。
在菜肴的英译中,意译法就是将中式菜名中的典故,比喻,夸张等的手法省去不译,根据菜肴的内容意译,如果过于追求菜肴名称中的文化成分,用直译或死译的方法,难免会出现两种略显荒谬的结果。其一就是看到译文后完全不知是什么菜肴,例如把“四喜丸子”译为“四个高兴的肉球”, 把“童子鸡”译为“没有过过性生活的鸡”;其二就是让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会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误解。试想把“夫妻肺片”直译为“husband and wife’s lungs”, 把红烧狮子头直译为 “braised lion’s head”, 会在西方读者心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奈达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让普通读者理解了原文的信息, 我们的目标是确信他们不会误解原文信息”。奈达同时认为“在翻译时为了顾全意义,对原文形式上的彻底改变不仅是合情合理,而且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奈达 2004:1)如:
用音译法去翻译一些中国特有食物,也可同时推广汉语言文化。“应该说菜名的音译在翻译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既然“肯德基” (Kentucky Fried Chicken) , “三明治”( sandwich) 和“沙拉” ( salad) 能广泛被中国人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