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b体育丨何谓“大食物观”?

日期:2023-08-12 03:38 | 人气:

  b体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事实上,这并非大食物观的首次“亮相”,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来,“大食物观”多次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及文件中。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意义以及实践,对于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b体育、促进乡村振兴乃至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以“食物”取代“粮食”是对传统“以粮为纲”观念的拓展升级。树立大食物观,并不意味着粮食不重要,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出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新时代下,大食物观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以往的粮食安全观侧重于主粮安全,核心任务是解决人民“吃得饱”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需求。习提出的大食物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肉蛋奶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是食物生产结构更加优化。过去人们提到食物,只会想到水稻b体育、小麦等传统谷物,现在讲大食物,不仅包括谷物,还包括杂粮、薯类、蔬菜、水果、肉类等其他可食用农产品。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以传统米面为主的单一粮食消费习惯将逐渐转变,人们更加青睐丰富多样的肉蛋奶等“副食”。因此,大食物观要求调整优化食物生产结构,不仅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

  三是食物来源更加多元化。过去以粮食为主的食物结构中,解决吃饭问题主要靠有限的耕地资源,食物来源单一。大食物观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四是食物供给更具持续性。过去对农业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以及对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不恰当的利用,导致耕地退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这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可持续性,要求根据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同时,鼓励依靠科技发展,转变生产方式,降低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树立大食物观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能力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然而,即便如此,我国粮食供求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俄乌冲突等影响,全球粮食供应系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依靠国际市场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从农业资源禀赋看,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占世界近20%的人口,就注定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与此同时,受水土资源和环境约束双重影响,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及单产提高压力越来越大,未来粮食高位增产的难度不断增加。面对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事实,提出大食物观,就是要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增加食物总量,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树立大食物观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呈现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蔬菜、瓜果等非粮食物消费增加的变化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蛋类、水产品、肉类、禽类、奶类、蔬菜及食用菌消费量分别增长60.98%、36.54%、28.52%、70.83%、23.08%、12.62%,而同期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76%。树立大食物观,要求实现食品种类多样化,这顺应了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此外,肉蛋奶等食物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饲料粮,近年来我国饲用玉米年与饲用大豆年的消耗量呈不断增长态势,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饲料粮短缺问题将愈发凸显。树立大食物观,要求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能量和蛋白饲料研发运用,这有利于缓解饲料粮短缺矛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树立大食物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能回馈更丰富的物产、更优质的食物。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平衡的大食物体系,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习强调,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山东省在践行大食物观上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要积极探索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品种的有效路径,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要坚持“地”与“技”,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保障食物安全,首先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山东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粮仓丰盈。为进一步守好“米袋子”,山东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一方面,为守好耕地面积,山东省要“稳量”“开源”双管齐下,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下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有序推动盐碱地变成“米粮仓”。另一方面,科技为粮食生产注入新动力,山东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各种食物资源。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耕地上产出的粮食,要突破固有思维,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与人民群众食物消费需求相适应、同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山东拥有丰富的海洋、森林资源,设施农业技术也较为成熟,应充分盘活各种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向海洋要食物,山东海岸线多公里,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山东应继续依托“海洋种子”等工程,推进深远海养殖,全力打造“蓝色粮仓”。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设施农业技术较为成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寿光应继续利用物联网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食物消费结构。当前,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大食物观下,要主食、“副”食一起抓。山东省是全国产粮大省,更是全国畜牧业大省,近年来,山东省肉蛋奶总产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山东省要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积极打造“粮经饲”、“种养加”、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食物生产体系,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进一步合理调整食物生产结构,实现各种食物供求平衡。此外,山东省要加强食品安全和食用知识宣传,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引导人们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鼓励健康、绿色消费。

  要坚持系统谋划,构建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首先,山东省应对照大食物观要求,根据本省资源禀赋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其次,要面向全省国土资源,建立大食物资源种质库,充分掌握并评估、挖掘各食物资源供给能力。再次,应面向全省国土资源,积极开展森林食品、河海湖食品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方根据资源禀赋建立地方食品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技术创新联盟。最后,要完善传统粮食综合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支持森林食物、河海湖食物生产发展的政策及具体举措。

  青年山东说|中大槐树街道挂职大学生胡渊博:与槐荫一起奔跑,为基层注入青年力量

b体育流程

免费咨询

提供图纸

免费设计

免费报价

无忧安装

终身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