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 100 百篇回b体育顾:我的饮食文化观

日期:2023-08-16 10:59 | 人气:

  b体育2018年7月,在回母校参加同学会的飞机上,我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敲出了“寻味中国”四个字。7月16日,《寻味中国 1 兰州牛肉面》发布,那时候并没想到,这原以为可以轻松散漫书写的饮食游记,竟能写到今天。

  其实不止百篇。算上没编号的哈工大特别篇等,冠之以《寻味中国》的文章计有104篇。如果加上记录了新马泰中式料理的《寻味中国海外篇》系列15篇,本系列实为118篇(不包括本篇),总字数近二十万,由作者拍摄并后期处理的饮食、风土类照片近700幅。

  绝不在别处摘抄大段文字,亦不重复自己,是我坚持的写作风格。除论述饮食文化的文章——如《哈尔滨的啤酒》——会使用网络图片并特别声明外,《寻味中国》系列,图文原创性经得住任何检验。

  作为饮食游记,这个系列大多数篇幅,介绍的是笔者品尝某一特色饮食的经历,都是在其原产或邻近地区。在第一篇中,我找来了一张全国地图,在兰州位置上画了个圈。当时想,只要一篇篇写下去,足迹就能布满中国大地。两年过去,看地图似乎还不理想,其实也有了80多个圈圈,覆盖了除宁夏、吉林外中国大陆全部省市自治区。

  这些特色饮食,多是寻常百姓吃的廉价简餐、小馆子里的家常菜,最多的是面条、包子、米粉,平均价格15元左右,实难登大雅之堂b体育,一看就是穷酸写的东西。

  其实,筹划本系列时,准备选择的就是这类家常菜和小吃。多年前开始走遍中国的旅行时,我要求自己只踏进当地餐馆,找传统饮食,无论口味是否习惯,因此,全国各地特色饮食照片也积攒了不少。以现有的照片继续写下去,两三百篇也不成问题。

  随着写作的继续,我愈发认可这一方向。《寻味中国》所表达的不仅是吃,我本人不算好吃,在家也不算讲究,和朋友聚餐也很少点菜。加之自己味觉不够敏感,难以体会烹饪的细微之处,像老饕般生动地描绘饮食之欲的释放与满足,我也真是力所不能逮。

  《寻味中国》偏重于对各地风土文化的探索与解读:食材从何而来?为什么采用这种烹饪方法?大约在那个年代诞生?受到了多少外部的影响?本地人为什么喜爱这个口味?更深一步的是这一饮食与当地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统且大众的饮食由当地可获取的食材决定,是生物地理、商业贸易与运输、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生物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等人文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所以说,传统饮食也是探索一个城镇百年来经济文化发展变迁的切入点,更是一个城市市民性格、市井文化的体现。因此,充斥于各个城乡大街小巷的那些全国连锁和沙县、鸭脖、鸡排、米线、川菜、火锅之类,在旅行中实不值得踏入。除非是在它们的原产地,那些商业区里Shopping mall、某某广场的美食城里所谓的本地菜,多是中心厨房支撑的现代化餐饮产品,已难接地气。传统的饮食,最好去传统的居民区和老店中寻觅,无论那些百年老店如何傲娇和变味,总有骨子里的东西。

  遗憾的是,由于很多时候是独自一人在外旅行,不能经常涉足这类老字号、大饭店,不仅花钱太多,也是暴殄天物。这又是本系列最大的缺憾,大众小吃和家常菜,仅能展示当地饮食文化的某个方面,绝非全部,就如观察一个城市不能仅看老街坊,城市广场和博物馆也要走走才是。然而,文化是多元的,肚量是有限的,荷包是干瘪的,若能在有限的旅行期间内去体会各类饮食,那我就是一头有钱的猪。

  《寻味中国》系列和其它文章一样,以前只是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布,水平有限自然读者寥寥。去年六月,开始在头条、百度、豆瓣、简书、网易等自媒体网站中同步转发,用的都是一个作者名。

  卖狗皮膏药的场子大了些,看客自然也就多了。这类介绍饮食的文章,也容易吸引当地的读者,一年下来,阅读量看上也有些,数据是否真实只有天晓得。最真实的当然是点赞和留言,毕竟关注也可能是随意或被动的。

  留言中的赞誉姑且不谈,批评和指正更有意义,错别字和语句不通,是每篇都有的,认知或解读错误才是大问题。旅行总是匆匆,很多饮食也是第一次接触,出错在所难免,有人指正,自应感谢。这也是在自媒体平台发布最大的好处,公众号圈子小b体育,大家出于面子一般都挺客气。

  刻薄和谩骂当然有,开始不适应,现在也好多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家骂你,也是看了文章,总强过不屑一顾。

  这类留言中,我不太接受的有两种。一是认为我去的店子不正宗,吃的是垃圾还好意思写出来。二是认为我只是个游客,没资格评价当地的饮食。你说好什么吃,第一种人就会跳出来。你说不好吃,第二种人就要跟你过不去。其实两类人都是一种心态的两种表现而已。

  对于第一种人实在是无话可说,我找的都是本地人光顾的老店,你说垃圾可不是跟我过不去。

  如果评价的是所谓的正宗、口味,或许没资格。但《寻味中国》更多的是记录口味感受,与同类饮食的对比,至于是否“好吃”,尽量不予置评。文章描述的是饮食特色,探索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现象。饮食特色和文化差异是比较出来的,若是没有走过全国200多个(含所有省会以上)城市的经历,我也没资格进行比较,虽然会有偏颇甚至谬误。

  接触的类型越多,差异越大,则越容易找到特色。任何一位外地游客,都比没有离开过山城的重庆人更有资格评价重庆火锅特色,因为这些游客早就在其它地方吃过无数次所谓的重庆火锅,当他终于在重庆见到“正宗”时,才能明白什么是正宗。

  此外,如果重点在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某家店的“正宗”未必重要。吃热干面不需要到去蔡林记去,任何一家武汉老街巷里面向本地食客的小店,都能带来相同的体会,甚至到了鄂州、孝感也没差别。

  广而言之,对于社会、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理解,只有基于纵向的深入了解与横向的对比分析,才能掌握事物的全貌,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费孝通没有英国留学的经历,写不出《江村经济》,没有在日、美、欧十余年的游历,陈寅恪能否成为历学界的巨擘?对中国历史研究深度,国外汉学家不亚于中国本土史学家,四大发明的说法就是英国汉学家提出的。

  笔者虽是个文笔稀烂、见识浅薄的普通读书人,没资格攀比名人大家。但回顾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最有感悟的也是在东南亚几个国家的旅行中,品尝了数百年间华人带来的似是而非的中华料理,才理解什么是生物地理,什么是中餐的特色。

  包括《寻味中国》在内,这么多年也写过各类游记、杂文、图片集等五六百篇,读者不多,收益微薄。这么费心劳力是为什么?

  目的必然是多重的,有的可以堂而皇之,有的未必说得出口,复合的欲望总有核心的主线。我想,码字和旅行一样,都是为了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后者用脚,前者用脑。只有迈出双腿,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与思考,并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看到更广阔、奇幻的天空。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最后,感谢曾经阅读过我的文字的每一位,思想需要交流碰撞,有了您的阅读、点赞、打赏和留言,才使我有动力继续前行的脚步。哪怕是再尖锐的批评,也是对我认识世界的一次提醒。

b体育流程

免费咨询

提供图纸

免费设计

免费报价

无忧安装

终身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