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谷物影响人类文明兴衰?听沪上学者解读盘中餐密码b体育
日期:2023-08-19 04:44 | 人气:
b体育自从人类开始以谷物为食之后,人类社会也被谷物塑造了。为什么说谷物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为什么是谷物而不是瓜果或肉类最终成为人类主食?
“谷物能有啥故事?天天吃的东西,看似平淡无奇,有点像‘灰姑娘’容易被人忽略存在。但我读过关于咖啡、甘蔗、胡椒、辣椒和棉花的通识书籍,叙事时间轴约是500年——这些物种主要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走向世界的。相比之下,谷物是农业版图中的‘主角’,是人类最悠久的驯化物种,有着一万年历史。作为‘配角’的其他物种都已被树碑立传,作为主角的谷物却依然待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前不久“上图讲座”上与植物学家卢宝荣对谈时,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崔凯分享新书《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已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书中试图讲述谷物横跨一万年、涉及五大洲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b体育,融合物种、农耕、饮食、战争和经济等方面,分享大量谷物知识的同时,也试图拓宽人们看待谷物的视角,让读者透过谷物一窥人类绵延的历史。“与探幽发微的学术风格不同,这本书更注重内容的广度,尽量将物种、气候、生物、历史、文明、经济和贸易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自己很像‘拾荒者’,搜集了很多别人眼中不太有用的‘边角料’,试着去勾勒出‘一米宽’的‘大历史’画卷。”
书中穿插趣闻轶事,比如秦朝人吃什么?清朝为什么会出现人口暴增?进入现代社会,方便面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书里还有苏格拉底、康熙皇帝和孟德尔的名人掌故,也包括凡·高、莫奈和齐白石的田野画作,还有罗大佑、李健的诗词歌曲等,甚至还有作者的成长经历……1970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的崔凯,童年在远离城区的一个小村庄度过,“放学后要帮父母种地、割草,也常在田野里捉蜻蜓、逮蝈蝈、掏鸟窝,不知不觉见证了谷物的春华秋实。2018年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人类学系选修课程《人类史大变迁》,人类学视角和全球化视野给我很大触动b体育。”崔凯还与友人做过《公众关注的农业》社会调查,覆盖31个省市242座城市。
调查数据让他意外——人们依然关注农业,只是这种关注从“锄禾日当午”升级到“舌尖上的中国”。在他看来,从符号的意义来说,谷物已经渗入我们的文化日常生活。比如“科学”的“科”,是“禾”加“斗”,实为测量之学。复旦大学教授卢宝荣评价,《谷物的故事》跨越漫长历史以及方方面面,在遥远的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正是通过食物来体现的,谷物不只是植物,还是人发展、进化的重要媒介。谷物文化深植于文明进程,崔凯著作以大众化语言普及了“盘中餐”密码。
他们谈到,大约在400万年前,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双手被解放出来。约10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火,吃上了烤熟的食物。然而在相当漫长的演化史中,人类依旧以狩猎采集为生,与野生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直到1万年前,人类开启谷物驯化,命运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才有了定居生活,有了职业划分,有了文字和艺术,形成了城市和国家。人类不断探索先进的耕作技术,发明化肥b体育、农药和拖拉机,在单位耕地面积上生产出更多食物。原因是什么?1.3万年前,地球突然遭遇一次冰期,气温骤然下降约8℃,这场冰期持续了约1200年,生态系统崩溃了,考古学家在很多遗存中发现,野草种子数量开始增加。很多学者推测,冰期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人类吃起了以前看不上眼的草籽,开启谷物驯化道路。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谷物的故事》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谷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解决粮食问题就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评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形容,书中有学者的探究、实践者的思考,还有农家子弟的时代记忆,“就像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